访

姿
节日
抒情
抒情
哲理
端午节歌

译文

曾晰与其他三个儿子不同,孔氏对此有何损伤呢?
确实知道超脱世俗的人,无不具有与众不同的心肠。
我内心真诚自有所得,何必在意称霸或称王。
蚂蚁在古老的磨盘上旋转,谁又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奥妙呢?
谈论道理并分析这些事情,大多都是为了应对人生舞台的挑战。
聪明人安静地领悟真理,面对镜子欣赏自己的新妆。
荣华衰落是日常的变化,美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要只认得镜中的影子,而忘记了镜面上的光芒。
上元节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又到了端午节。
佳人从千里之外赶来,志气昂扬。
她并不屑于模仿近世的姿态,而是直接想要游历唐朝的盛世。
她的追求已经达到了极致,但她的成就仍然无法用语言来衡量。
我担心自己在儒释两家之间徘徊不定,无法确定自己的道路。
因此我的内心充满了焦虑,我的言论也因此变得激烈。
整个世界都在变化,而我却独自保持平常心。
我希望从内心深处寻找答案,就像在衣服里寻找那颗永不消失的明珠一样。

赏析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何南凤创作,名为《星郎温生自上杭访余于齐昌同过端午于中洲寺佳句见示援笔属和以相印正云》。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以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洞察。诗的开头部分“曾晰异三子,孔氏谓何伤”,借用了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表达了对不同个性和才能的理解,指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并非只有“霸”或“王”的追求才是价值所在。接下来,“蚁旋古磨上,谁克谙其详”则以蚂蚁在磨盘上的微小行动,隐喻人生的琐碎与不易被完全理解的复杂性。“谭理绎数者,大都是观场”表明诗人对事物的思考和分析,认为大多数现象背后都有其规律可循。接着,“智人静理会,临镜对新妆”强调智慧之人能够冷静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如同照镜子般清晰地认识自我。“荣衰日渐变,好丑讵容商”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无常变化,以及对美的主观评价。诗人告诫人们不应过于执着于表面的荣华或外在的美丑,而应更深入地理解内在的价值。“休认镜中影,而忘镜上光”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提醒人们不应仅关注自己的形象(镜中影),而应认识到自身内在的光辉(镜上光)。“上元如昨日,倏忽又端阳”通过时间的快速流逝,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紧接着,“佳人千里来,志气火昂藏”描绘了一位远道而来的佳人,其志向高远,充满活力。“不屑晚近姿,直欲游唐皇”则表达了对传统与创新的态度,佳人不满足于当前的风尚,渴望探索更高远的目标,甚至梦想着游历唐朝那样的辉煌时代。“极厥所究竟,遐哉何能量”表达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想象。最后,“祇恐儒释间,歧路尚徬徨”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分歧,需要谨慎选择道路。“所以我心迫,议论为之狂”表明诗人内心受到强烈的情感驱动,使得他的言论显得激进。然而,“举世迓能变,在我独称常”则展示了他对变革与稳定的看法,认为世界总在变化,但个人应坚守自己的原则。“愿言衣里讨,明珠万无亡”表达了诗人希望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寻找真谛,相信真正的价值不会轻易丢失。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还蕴含了对自然、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创新、稳定与变革之间关系的思考。

何南凤

67首
是佛教临济宗传人,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家名觉从,又号雷山,又称半僧先生,初堂老人,牧原和尚,跛足道人。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生,清代顺治八年(1651)卒,终年六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