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
出
吴
江
腊
去
三
朝
雪
,
春
来
十
日
冰
。
棹
鸣
寒
玉
破
,
舟
白
浪
花
凝
。
客
梦
天
无
际
,
人
烟
树
几
层
。
吴
江
沙
月
暝
,
雁
影
落
渔
灯
。
写景
山水
冬天的写景
雪的写景
记梦
译文
腊月过去三日,天空下着雪;春日来临十日,河面结着冰。
船桨划破寒冷的玉色水面,白色的浪花凝结成冰。
客人的梦境仿佛无边无际,人烟稀少的地方树木层叠。
在吴江边,月光昏暗,沙滩上,大雁的影子落在渔船的灯火上。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王叔承的《冰出吴江》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江南水乡的景象。首句“腊去三朝雪”展现了冬季即将过去,连续下了三天的雪开始消融;“春来十日冰”则暗示了虽然春天来临,但水面仍结着厚厚的冰层。接下来,“棹鸣寒玉破”通过船桨划过冰面的声音,形象地刻画出冰雪破裂的清脆,宛如寒玉破碎。“舟白浪花凝”进一步描绘了船只在冰封的江面上航行,白色的浪花仿佛被冻结,增添了画面的静态美。“客梦天无际”转而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即使在异乡,梦境也飘渺无边,遥望家乡。“人烟树几层”则描绘了远方的炊烟和层层叠叠的树木,勾勒出江南农村的轮廓。最后两句“吴江沙月暝,雁影落渔灯”,以傍晚时分吴江边的景色收尾,月色朦胧,大雁掠过,投下影子在渔夫的灯火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冬春交替之际的自然景观,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思绪。
王叔承
149首
王叔承(1537—1601)明诗人。初名光允,字叔承,晚更名灵岳,字子幻,自号昆仑承山人,吴江人。喜游学,纵游齐、鲁、燕、赵,又入闽赴楚。在邺下,郑若庸荐之赵康王。初名光允,晚更名灵岳,字子幻,吴江人。喜游学,纵游齐、鲁、燕、赵,又入闽赴楚。叔承以其无礼贤下士之实意,赋诗离去。又客大学士李春芳家,嗜酒。春芳有所纂述,常醉卧弗应,久之乃请其归。太仓王锡爵是其布衣之交,对三王并封之议,遗书数千言规劝之,锡爵为此叹服不已。其诗为王世贞兄弟所推崇。曾纵观西苑园内之胜,作汉宫曲数十阕,流传于禁中。著作有《潇湘编》、《吴越游集》、《宫词》、《壮游编》、《蟭螟寄杂录》、《后吴越编》、《荔子编》、《岳色编》、《芙蓉阁遗稿》等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