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地点
双忠庙
怀古
战争
抒情
山水
情感
思乡
赞颂
边塞
历史

译文

翠华装饰的帝王仪仗西行,身边拥护着兵戈严阵的士兵,突兀矗立的睢阳城守卫着汉家的旌旗。
刚强的气节支持着他们经历百战,他们不会因为腹中空空而放弃这座孤城。
涛声似乎在书写着江淮的悲愤,庙宇的威严真正地牵动着旅客的深情。
我依剑而立为你唱起易水的歌,风雨萧瑟中,海门边的景象在我眼前浮现。

赏析

这首诗《双忠庙》由明代诗人罗奕佐所作,通过描绘双忠庙的景象与氛围,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感慨。首句“翠华西幸拥戈兵”,以“翠华”象征帝王出行的仪仗,暗示了古代帝王巡幸的情景,而“西幸”则表明了行进的方向。接着“拥戈兵”三字,点明了随行的军队,营造出一种壮阔的军事场面。“突兀睢阳守汉旌”一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上的睢阳之战,这里的“汉旌”代表的是坚守阵地的汉军旗帜,而“突兀”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战场上的激烈与紧张气氛。“信有刚肠支百战,不将枵腹弃孤城”两句,是对守城将士坚韧不拔精神的赞颂。这里“刚肠”形容其坚定的意志,“百战”强调了战斗的艰苦,“枵腹”则指饥饿的状态,但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也誓死守卫孤城,展现了崇高的牺牲精神和忠诚品质。“涛声似写江淮恨,庙貌真悬旅客情”两句,通过自然界的涛声与庙宇中的景象,寄托了对历史事件的深沉思考与情感共鸣。涛声仿佛在诉说着江淮地区的悲愤与哀伤,庙貌则悬挂着旅人对英雄事迹的怀念之情。最后,“倚剑为君歌易水,萧萧风雨海门生”两句,以易水送别典故,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与缅怀。倚剑而歌,意味着在英雄面前的慷慨激昂,而“萧萧风雨海门生”则描绘了一幅凄凉而又壮美的画面,暗示了英雄虽已逝去,但其精神与事迹将永远流传。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双忠庙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历史英雄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忠诚、勇敢与牺牲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