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绿
写花
春景
赞美
写红梅
怀古
写东园
读书
写雪
消融
抒情

译文

花姨在夜晚捣制守宫的血,染红了南边的树枝,使得花朵的容颜与众不同。
宿醉还未消退,春天正沉醉其中,一片晴朗的晚霞消散了冰冻的雪花。
不要说有人怀疑这是杏花,即使年老眼昏,我也经常看得出这是美丽的花。
而在东边的栏杆旁,更有萼绿华般的美丽花朵,其精神风貌尤其清秀脱俗。
这是先生焚香读书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举杯饮酒,在花前感到温暖而愉快。
群蜂只知道花的香味,却不知道花的美色,所以它们不会拒绝让儿童摘取一枝花。
这两株花横卧在处士桥边,我梦中归去,踏着孤山的月光,看到了它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东园中赏玩红梅的景象。开篇"花姨夜捣守宫血,染就南枝花貌别"写出了红梅在月光下更加鲜艳夺目的情景,仿佛是神仙中的美女用心血染红了花瓣。接着"宿酲未解春正酣,一片晴霞消冻雪"则透露出诗人夜饮之后,清晨依旧沉醉于酒意之中,而外面春天的气息已经醇厚,阳光下的冰雪也在融化。这里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腻观察。"莫道有人疑作杏,老眼频看亦生缬"表达了诗人对于红梅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欣赏,更有深层次的情感寄托。即使年事已高,但每一次细看这些花朵,都能激起内心的波澜。"东阑更有萼绿华,精神标致尤清绝"则描绘了园中不仅红梅美丽,连其他植物如蕊绿色的花卉也都精神抖擞,显得格外清新脱俗。这里通过对比,强化了红梅的独特之美。"先生焚香读书处, 把酒花前相暖热"写出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有书卷和香气,还有一壶温暖的酒,与满园春色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安逸。"群蜂知香不知色,一枝肯许儿童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刻理解。蜜蜂虽然能感受到花香,却不能欣赏到花的颜色美丽,诗人却愿意让孩子们折取一枝,以此传递对后世的美好祝福。最后"两株横卧处士桥,梦中归踏孤山月"则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在夜晚入睡时,心中还徘徊于那两棵横卧的梅树下的小桥,以及梦中的孤独高山和清冷月光。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摹,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整首诗通过对红梅与春日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生活情趣以及超然物外的心灵追求。

仇远

780首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猜您喜欢

美少年继作
唐·唐五代小说中神仙鬼怪诗
乘鸾跨凤下昆崙,正值三星影入门。银烛高低攒宝帐,彩笺交互劝瑶尊。药灵许向人间说,《易》妙期于象外论。休忆当年陪孟德,绕梁争看酒杯翻。
子静和易巾韵五用韵答之
元·陈栎
月移梅影上窗纱,恰读新篇对月华。和似鹅黄盈盎酒,清于兔褐半瓯茶。金身丈六莲生座,汗脚尺三霜满靴。选佛选官俱是幻,诗名不朽后人誇。
书声斋为钱生赋
明·袁华
幽人读书茅屋底,况是前朝忠孝家。宛若商歌出金石,又如长啸隔烟霞。风传清漏音相答,雪洒虚窗韵更嘉。洛下诸生应效咏,却怜司马听琵琶。
十二月十九日刘宽夫侍御招集雪浪斋悬东坡簪胜笠屐二妙写真诸图同诸君作
清·邵懿辰
郁郁群儒志三代,有晓事者苏公最。谁云洛蜀不相用,孔墨牵连赴时会。裕陵初欲大任公,转得临川骤迁拜。天教婞直娼诸贤,般尔旁观百物瘵。才难可惜不同升,失此一机喟千载。公文力匹韩.....
朱千户自京归
元·洪希文
几年食玉桂为薪,不染京华一点尘。孤雁旅怀沙漠雪,蹇驴诗思灞桥春。纡朱喜换头衔旧,衣锦荣归鬓发新。海晏河清予日望,与君同作太平人。
过新井慈光院留题海棠
宋·寇准
暄风花杂满栏香,尽日幽吟叹异常。翻笑牡丹虚得地,玉阶开落对君王。
过梁馀仲池亭赋赠
明末清初·屈大均
池开尽养右军鹅,真草朝朝墨几螺。少日悔教团扇贵,暮年知厌练裙多。蝉吟未必无心甚,龙听其如有角何。新作园林娱白首,梅花一树最婆娑。
小除夕作
清·劳蓉君
云珠洒地东风香,梅花送客归故乡。今年忽忆去年事,梅花与我同苍茫。岁阑检点锦囊里,得诗三百聊自喜。更有一束长安书,书中有语可慰予。上言京华二老健餐饭,下言中山诸女多文誉。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