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
怀古
抒情
哲理
豪放

译文

译文:土花斑驳的锈迹下隐约透出血红的痕迹,里面还保存着古英雄的魂魄。
译文:在晴朗的天空下,拔出剑鞘,只见宝剑光芒四射,令人毛发耸立,仿佛有阴森之气,以至于离席惊愕。
译文:曾经经历过百炼成钢的历程,它甚至可以撼动星斗,抵抗风霜。
译文:蛟龙与螭龙见了此剑都害怕得隐匿了踪迹,而用鸊鹈的膏来淬火此剑则使其更加光彩夺目。
译文:经历多年历史的变迁,环扣的物品已逐渐坏掉遗失,然而这剑经过重新研磨后依然锋利无比。
译文:世上没有像薛烛那样有双明眸的人来发现这剑的价值,也没有像郭振那样的诗人豪情万丈地歌颂它。
译文:宝剑啊宝剑,你如果不自己说出你的价值和用途(比如可以寄托生死),别人又怎么会知道你并非钝铁和顽铜呢?
译文:无论是为了报恩还是报仇,这把剑都随人心意而来,但它为何又长久地待在尘埃之中呢?它更应该化为延平的龙啊。
译文:神龙的行踪首尾难测,为何你独自久留在这尘埃之中呢?

赏析

这首清代诗人王柘的《古剑篇》以古剑为载体,寄寓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首句“土花绣涩血痕碧”,描绘了剑身上的斑驳痕迹,仿佛凝聚着英雄的热血与岁月的沧桑。接着,“白日青天拔鞘看”展现了剑出鞘的瞬间,威猛之气令人震撼。“昔时成此百炼钢,撼摇星斗批风霜”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赞美了剑的坚韧与力量,暗示其曾经历过无数战斗,如同星辰般璀璨。接下来,“蛟螭胆落匿踪迹,鸊鹈膏淬生辉光”进一步刻画剑的来历,暗示其制作工艺之精良和威力之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年湮代远连环坏”,剑虽锋利依旧,但无人识其价值。“世无薛烛双明瞳,又无郭振诗豪雄”暗指当今缺乏像薛烛那样的识宝之人,以及郭振那样的诗才豪杰来欣赏和传扬这把剑。最后,“剑乎剑乎汝不自言可以托生死,安知人不视作钝铁与顽铜”表达了对剑被误解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剑渴望被人理解并赋予使命的愿望。诗人提出,与其等待被发现,不如化身为“延平龙”,隐喻剑应发挥其真正的力量,而非埋没于尘埃。整首诗以剑的视角,寓言式地表达了对英雄精神的崇尚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语言生动,情感深沉。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