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
写景
田园
咏物
抒情
哲理
秋节
地点
山水
怀古
写山
季节
秋天
情感
忧民
动物
猿猴

译文

想要靠近阳光温暖的悬崖,新开辟的小路斜斜地通向那里。
谁说这是太守的住宅?这里更像是一个野外的家。
静坐中观察内心的镜子,冥想中观察世界的变化。
退职回家后常常感到寂寞,外面的世界虽然喧闹却与我无关。
缺路的地方移栽了松树,斜阳下种植的竹子也掩住了周围。
白云生出了后簷之上,孤独的野鸭伴随着落日的余霞。
为了破除闷气时常寻找鹤,即使唤醒乌鸦也任由它。
听到酒已经酿好,多次询问菊花是否开放。
古井依旧按照斗的形状存在,丹砂旧物也在滋养着新的芽苗。
蚍蜉经常爬到案桌上,猿猴灵巧地分食着山楂。
客人来时乘着小船从远方而来,年岁已过,两鬓斑白。
心随飘动的旌旗摇动,眼因隔着轻纱而看不清楚。
勉强拨开横卧的胳膊入睡,从插着木牌的官府衙门来。
隐居生活让我感到惭愧,面对这样的胜地我常常感叹。
我这样的愚钝之人终究能有什么成就呢?又何必再加以雕琢呢?
焦先的志向一直被崇尚,他的圆舍就像蜗牛一样小而精致。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毛君山房遣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房的宁静与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阳崖”、“石磴”、“太守宅”与“野人家”的对比,展现出山房的清幽与远离尘嚣。诗人享受“燕坐”、“冥观”的时光,与自然为伴,破闷寻鹤,品酒赏菊,生活简朴而自在。“缺径移松补,斜阳种竹遮”描绘了山房主人的勤勉与热爱,而“白云生后础,孤鹜伴残霞”则渲染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意境。诗人感叹岁月流逝,“两鬓华”、“心摇挂风旆”、“眼暗隔轻纱”,流露出对时光荏苒的感慨。在隐居生活中,诗人虽然自嘲“顽钝”,但仍坚守内心追求,如同蜗牛般安于自己的天地。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辙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