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
居
漫
兴
三
首
(
其
三
)
笔
床
茶
灶
自
徘
徊
,
百
级
云
梯
志
已
灰
。
泄
柳
闭
门
非
傲
物
,
恐
教
俗
客
足
音
来
。
抒情
茶文化
田园
自然
景色
村居
季节
心情
译文
白话译文:笔墨纸砚和茶具摆放在我面前,我独自徘徊。曾经攀登百级云梯的壮志已经灰飞烟灭。
白话译文:紧闭门户不让风吹进院里的柳树叶子散落,这并非因为自己傲慢而不愿待见人,而是怕那些平凡无奇的人进来的脚步声扰乱了我的宁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乡村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笔床茶灶自徘徊”,生动地展现了隐士的生活场景,他独自一人,或坐于笔床旁,或围坐在茶灶边,悠然自得,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又或是享受着片刻的宁静。这里的“徘徊”二字,既表现了隐士行动的自由自在,也暗示了他在精神上的游离与深思。接着,“百级云梯志已灰”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功名利禄的淡漠。他不再追求那象征着权力与地位的“云梯”,而是将志向转化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放弃,更是一种对世俗价值观的超越。“泄柳闭门非傲物”则进一步解释了前句的含义。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如同泄柳般低调地关闭门户,拒绝与外界的纷扰接触,表明了他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并非是对事物的傲慢,而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坚守与保护。最后,“恐教俗客足音来”表达了诗人对于可能打破这份宁静的担忧。他害怕那些世俗之人的造访会打扰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他对纯净生活的珍惜与守护。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纯净的渴望。它不仅是一幅乡村生活的画卷,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清末文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与反思。
猜您喜欢
力穑吟
宋·邵雍
春时耕种,夏时耘耨。秋时收治,冬时用受。雨露不愆,既苗既秀。水旱为灾,尚罹其咎。
春尽三首(其二)
明末清初·王夫之
杂甸与芳洲,当时不可留。还持流景谢,长遣故心愁。云际仍行药,东皋倦理畴。滔滔属孟夏,骚怨寄灵修。
撷蔬和甘泉韵
明·刘麟
我家旨蓄须遇霜,连根拾取无青黄。黄者初熟本时食,青入海沙成宿藏。道人齿决事可做,大官手拔不逾香。肥甘与此同一饱,底用形役令心忙。怜我初年负鼎俎,每持此味升岩廊。美芹自知堪.....
慧聚杂题·西庵
宋·李乘
野蔓盘青上短檐,客来径草旋锄芟。禽饥闻磬来疏砌,僧饱携筇过别岩。茶鼎引烟熏纸帐,竹窗漏月射经函。西庵门外如何景,杳杳寒泾一叶帆。
夜坐闻鼓声
宋·陆游
村居乐饮鼓鼕鼕,亭障无虞岁屡丰。谁道喧呼妨熟睡,老人自爱地炉红。
村居杂咏和卢方伯(其三)
明·庞尚鹏
正喜太平日,同为田舍翁。焚书谢政府,开径长秋蓬。已任头颅改,休嗟杼轴空。希夷传睡法,高枕许谁同。
出院门閒步
宋·丘葵
出爱前村景,归穿薄暮烟。鸟飞虚碧里,人在落红边。近晚山容淡,新晴稻色鲜。殷勤一溪水,清到院门前。
答朱刑部士南见寄
明·唐顺之
清斋偃息灌园余,啭尽春禽又夏初。对客不须妨蜡屐,占年常自检农书。六经脚注吾焉敢,五岳行踪或可如。宣室正须公等在,野人只合掩荒庐。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