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朱
刑
部
士
南
见
寄
清
斋
偃
息
灌
园
余
,
啭
尽
春
禽
又
夏
初
。
对
客
不
须
妨
蜡
屐
,
占
年
常
自
检
农
书
。
六
经
脚
注
吾
焉
敢
,
五
岳
行
踪
或
可
如
。
宣
室
正
须
公
等
在
,
野
人
只
合
掩
荒
庐
。
田园
惜时
友情
抒情
读书
自然
景色
译文
静坐于清净的书斋中,身心舒展安逸,灌溉园田是日常,一转眼春鸟欢鸣已到了夏季。
对客交谈不必担心弄脏了木屐(指穿着简便),每年年初我常会翻阅农书以了解农田的年景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我虽然不敢自称为六经的注解者,但或许可以像游历五岳一样去探寻知识的行踪。
朝廷正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而我这样的野人只应隐居乡间,掩上荒芜的房庐。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唐顺之所作的《答朱刑部士南见寄》。诗中描绘了诗人清心寡欲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然与学问的热爱。首联“清斋偃息灌园余,啭尽春禽又夏初。”描述了诗人结束日常劳作后,清心静养,浇灌菜园的情景。春天的鸟儿鸣叫到夏天的开始,生动展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景象。颔联“对客不须妨蜡屐,占年常自检农书。”表明诗人对待客人热情而随意,无需拘泥于礼节,同时他经常查阅农书,关注农业生产,体现了他对农业知识的重视和实践。颈联“六经脚注吾焉敢,五岳行踪或可如。”表达了诗人谦逊的态度,不敢妄加注释经典,但愿意像游历五岳一样,广泛涉猎知识,追求学问的广度。尾联“宣室正须公等在,野人只合掩荒庐。”则流露出诗人希望与同道中人共谋国家大事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甘于隐居,远离尘嚣的心境。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勤于学问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愿。
唐顺之
590首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怀刘京叔
元·曹之谦
奕世金兰契,于今只有君。英才殊落落,馀子漫纷纷。一别几春草,相思空暮云。何时展良觌,把酒共论文。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冬日同何似公伍国开有开暨仁伯弟定国安国侄驼山寻梅赋
明·李孙宸
昔曾京国看梅树,盘里疏条映雪清。一枝两枝移近案,四筵宾客酒同倾。尔时作客空相忆,梦魂几越驼山侧。驿使迢遥书寄稀,罗浮月冷无消息。自从休沐返林邱,赏心还逐旧同游。同游多住梅.....
赠曾一轩
宋·文天祥
磨蝎之宫星见斗,簸之扬之箕有口。昌黎安身坡立命,谤毁平生无不有。我有斗度限所经,适然天尾来临丑。虽非终身事干涉,一年贝锦纷杂糅。吾家禄书成巨编,往往日者迷几先。惟有一轩曾.....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