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湖
亭
此
亭
堪
极
目
,
萧
瑟
起
幽
思
。
帆
路
行
平
水
,
云
阴
上
钓
丝
。
九
枝
凝
一
碧
,
连
岫
画
秋
眉
。
凭
对
曲
阑
霁
,
凉
风
吹
杖
藜
。
写景
山水
抒情
秋天
写风
地点
湖亭
情感
思乡
译文
译文:这亭子极目远望极好,萧瑟的景色引发了深深的思绪。
译文:远处的帆船在平静的水面上行驶,云层遮住了天空,钓丝也隐约可见。
译文:九枝树叶凝成一片碧绿,远处的山峦勾勒出秋天的眉梢。
译文:在栏杆边观赏雨过天晴的景象,清凉的微风中扶着杖藜(一种老人扶行的手杖)行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湖亭周围的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交融。首句“此亭堪极目”,点出题咏之地为一座可观景致的亭子,暗示了此处视野开阔,适合远眺。接着,“萧瑟起幽思”一句,以“萧瑟”二字描绘了环境的清冷与寂寥,激发了诗人的深沉思绪,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帆路行平水,云阴上钓丝”两句,将视线从地面转向水面,描绘了船只在平静的湖面上行驶,以及云影投射在钓鱼线上的情景。这两句不仅展现了动态之美,也暗示了生活的节奏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九枝凝一碧,连岫画秋眉”则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色彩与层次感。“九枝”可能是指九根或九丛植物,其“凝一碧”描绘了植物在碧绿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鲜明,与天空的蓝色融为一体。“连岫画秋眉”则以“连岫”(连绵起伏的山峦)比喻为秋日的眉毛,形象地描绘了山峦在秋天的轮廓与色彩,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生动的人情味。最后,“凭对曲阑霁,凉风吹杖藜”两句,诗人站在亭子的曲栏旁,面对着雨后的晴空,感受着微凉的秋风,手中的拐杖仿佛成了与自然对话的媒介。这一场景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与自在,也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慨和对生活的独特领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湖亭周围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思考,以及在宁静环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