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
子
除
夕
九
江
公
署
作
客
散
空
堂
鼓
角
余
,
还
从
小
吏
问
爰
书
。
浮
踪
岂
为
江
山
住
,
傲
骨
都
随
岁
月
除
。
暝
色
寒
侵
双
鬓
薄
,
雨
声
残
入
一
灯
疏
。
年
来
倍
有
东
流
感
,
不
是
天
涯
恨
索
居
。
怀古抒情
悼亡惜时
场景
情感表达
译文
空荡的堂中客人已散去,只留下鼓角声的余韵,我还得从小吏那里询问文书(爰书,是古代的官方文书)。
飘摇的生活难道会为了壮美的山川而停留?坚强的意志与高傲的骨气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夜色的寒气侵入两鬓薄发之间,残存的雨声混合着一盏灯(光线)疏离而冷淡的氛围。
年来更加频繁地有游子思乡之感,不仅仅是在远在天涯的孤寂感让人哀伤,更是深居在寂静之处的落寞和苦楚。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王世懋的《丙子除夕九江公署作》描绘了除夕夜公署的孤寂景象和个人心境。首句“客散空堂鼓角余”,写出了夜晚公堂上客人都已散去,只剩下鼓角声回荡,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次句“还从小吏问爰书”,反映出诗人作为官员,即使在节日也需处理文书事务,不得闲暇。“浮踪岂为江山住”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暗示他并非只为山水停留,而是有更高的追求或理想。“傲骨都随岁月除”,则透露出诗人虽然保持着高傲的品格,但岁月却在消磨他的锐气和棱角。“暝色寒侵双鬓薄,雨声残入一灯疏”通过描绘暮色和雨声,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凄凉,灯光昏黄,映照着诗人两鬓的稀疏白发,显得更加苍老。最后两句“年来倍有东流感,不是天涯恨索居”,诗人感慨近年来内心更加感伤,这并非因为身处天涯海角的孤独,而是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内心的孤寂。整首诗以除夕夜的公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仕途的孤寂、岁月的流逝以及内心的感慨,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猜您喜欢
早秋夜作
唐·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赠梁渐子(其四)
明·陈邦彦
海氛初就平,骄敌犹匪茹。潢池有弄兵,逋诛在秦豫。材官非不足,往往烦召募。司农忧转饷,反裘未遑顾。遂使圣躬劳,况也诸曹署。草茅空有怀,所守在章句。温饱非良图,毛锥复何与。子.....
河中城南姚家浴后题赠主人
唐·吕温
新浴振轻衣,满堂寒月色。主人有美酒,况是曾相识。
次江州王知府叔坚韵(其六)
宋·张孝祥
谷帘酿酒极清美,风味大似主人翁。我有一尊正倾写,却思烟雨庾楼中。
长安逢隐者
唐·于武陵
征车千里至,碾遍六街尘。向此有营地,忽逢无事人。昔时颜未改,浮世路多新。且脱衣沽酒,终南山欲春。
孟夫子生生亭赋
唐·卢仝
玉川子沿孟冬之寒流兮,辍棹上登生生亭。夫子何之兮,面逐云没兮南行。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兮,落日千里凝寒精。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爰为今日犹犹岐路之心生。悲夫!南国风涛,鱼龙.....
游慧湖有感
清·刘凡
昔日趋庭暇,东湖执杖随。乘凉教腐史,对客诵新诗。海浅乾坤老,风悲日月驰。曾经行坐处,难禁泪痕滋。
同朱老步郭外人家留饭西畴草堂(其一)
清·吴之振
西畴诗老话幽居,一笑扶筇兴未疏。村市经过残劫后,草堂重醉落镫初。定知鱼乐能千里,已办农忙共一锄。底用榜门坚谢客,霜寒谁肯问籧篨。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