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陆
赠
徐
砺
灵
蛇
桥
下
水
声
声
,
曾
向
桥
边
话
别
情
。
一
榻
偶
依
陈
太
守
,
三
年
深
忆
祢
先
生
。
尘
欺
鬓
色
非
前
事
,
火
爇
蓬
根
有
去
程
。
还
把
馀
杯
重
相
劝
,
不
堪
秋
色
背
郧
城
。
写景抒情
怀旧情谊
秋天景色
离别
水边情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友情的深切怀念和不舍。起始两句“灵蛇桥下水声声,曾向桥边话别情”通过灵动的水声和桥边的离别场景,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第三、四句“一榻偶依陈太守,三年深忆祢先生”则透露出诗人在独处中偶尔依靠的陈旧床榻,联想起三年前与祢先生共度的时光。这里的“深忆”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友情的深刻怀念。接下来的两句“尘欺鬓色非前事,火爇蓬根有去程”则用形象的比喻,指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鬓发被尘土染污,不再是往日的模样;而火烧过的蓬草,留下了往事的痕迹,但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最后两句“还把馀杯重相劝,不堪秋色背郧城”则是诗人在感叹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之后,仍旧想借酒精来慰藉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友情。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挽留那不断后退的秋天景象和背离郧城的痛楚。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深沉友情的珍视与怀念。
罗隐
507首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猜您喜欢
送严上舍并寄诸公十首(其一)送严
宋·陈造
啧啧雁声急,棱棱秋意深。行都旧新雨,独客短长吟。子肯怜衰病,时来慰滞淫。惜无移日酒,留照蜡灯斟。
留别雪堂呈子瞻
宋·释道潜
策杖南来寄雪堂,眼看花絮老风光。主人今是天涯客,明日孤帆下渺茫。
藤桥惜别(其三)
明·钟芳
云林气象异红尘,笑谑相忘意味真。不为松楸遂归愿,醉乡长作未醒人。
秋日书怀即寄谢酉卿
清·缪徵甲
仗剑出门去,飘然客又归。黄金从古重,青眼觉今稀。淮北凉先到,江南露欲晞。故人千里外,应亦念柴扉。
闻笛
明·黎贞
江水澄清江月白,夜拢扁舟南浦驿。谁家年少不解愁,频向船头苦吹笛。笛声飘飘高入云,离人更愁不忍闻。商声嘹亮羽声急,梅花落尽江南春。梅花已歇复三弄,离人听之愁入梦。听之涕泪谁.....
清明二首(其二)
唐·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风水春来洞.....
秋日怀李仁卿
元·曹之谦
独倚斜阳百尺楼,故人千里思悠悠。陶唐祠下烟光晚,姑射峰前雁影秋。尊酒几时同李白,云山多处是并州。临风惆怅无人会,一曲商歌写暮愁。
送茅荐卿之官白下
明·吴梦旸
筹国常存感慨余,一身牢落鬓萧疏。官闲勿谓全无事,前岁闻君有谏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