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
山水
地点
抒情
哲理
情感
寺庙
神仙
自然现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山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氛围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首句“赤城仙观启,青山梵宇裁”以“赤城”和“青山”为背景,巧妙地将仙观与梵宇置于其中,暗示了山寺的神圣与超凡脱俗。接着,“中天疏宝座,半景出香台”描绘了山寺内庄严的景象,宝座与香台的设置,不仅增添了宗教的肃穆感,也体现了对佛祖的崇敬。“雁翼金桥转,鱼鳞石道回”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山寺内道路的独特与曲折,仿佛引导着信徒们步入心灵的深处。而“经文连树刻,仙影对岩开”则进一步强调了山寺的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树木上刻着经文,岩石间显现着仙人的身影,这种和谐共生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和谐。后半部分“别有迷方者,终惭无碍才”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迷失方向的人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佛法的领悟与追求。接下来的“抠衣祇杖锡,敛袂谒浮杯”则是诗人自身行为的描述,他恭敬地穿着僧衣,手持禅杖,向山寺中的僧侣行礼,表现出他对佛法的虔诚与尊重。“暂识?阇岭,联询劫烬灰”则可能是指诗人短暂地认识了某些佛教的教义,并与僧侣探讨了关于时间、生命与宇宙的深刻问题。最后,“持花龙女至,献果象王来”描绘了山寺中祥和的气氛,龙女手持鲜花,象王捧着果实,这些象征性的动作,进一步强化了山寺的神圣与和谐。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山寺的壮丽与庄严,也传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在自然与宗教的交融中,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启示,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追求的精神境界。

王绩

123首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 《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