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
离别
咏史
抒情

赏析

这首《读明妃曲》由明代诗人吴希贤所作,通过对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昭君命运的独特思考与情感共鸣。首句“马上琵琶泪眼枯”,生动地描绘了王昭君离开家乡、踏上遥远旅程时的情景。她骑在马上,手中抚弄着琵琶,眼中满是离愁别绪,泪水已干涸,形象地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这句诗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昭君离别故土时的哀伤。接着,“黄云沙碛隔单于”一句,进一步渲染了昭君出塞途中的荒凉景象。黄云指的是沙漠中弥漫的尘土,沙碛则是广袤无垠的沙漠地带。单于在这里指代匈奴的首领,昭君被选为和亲公主,前往匈奴,这一路的艰辛与孤独,通过“隔”字得以体现,暗示了她与中原故乡的隔绝与分离。“从来妖艳倾人国”一句,是对昭君美貌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她的命运多舛。昭君以其绝世的美貌,成为了汉匈和亲的牺牲品,她的美丽不仅倾倒了汉朝的国家,也引发了后世无数文人的感慨与同情。然而,“在汉何如远在胡”一句,则提出了一个深沉的对比与反思:在汉朝,昭君的美貌或许能暂时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但远嫁异域,她的人生却充满了孤独与寂寞。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昭君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历史选择的复杂思考。整体而言,《读明妃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王昭君从美丽到悲剧的转变,以及她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之间的深刻联系。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历史人物的深情回顾,也是对人性、命运与历史的深刻探讨。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怀刘京叔
元·曹之谦
奕世金兰契,于今只有君。英才殊落落,馀子漫纷纷。一别几春草,相思空暮云。何时展良觌,把酒共论文。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