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
梁
有
感
霸
主
荒
台
空
突
兀
,
隋
堤
残
柳
正
萧
疏
。
耕
夫
不
识
市
朝
变
,
野
寺
犹
存
宫
殿
馀
。
士
惯
悲
歌
成
故
俗
,
土
含
燐
血
已
穿
渠
。
抱
城
浊
浪
何
时
息
,
汉
策
今
惭
总
不
如
。
怀古
写景
情感
秋节
壮志
写城池
忧民
自然景色
译文
霸主留下的荒台突兀而立,隋堤边残存的柳树在风中摇曳,显得萧瑟稀疏。
农夫们不知道社会的变迁,野外的寺庙依然存在,宫殿的遗迹也留存下来。
这里的士人习惯于悲壮地歌唱,这已经成为一种旧俗,土地中还含有鲜血,已经穿透了水渠。
环绕城池的浑浊波浪何时才能平息呢?对照汉朝的策略,如今总感到有所不足。
赏析
这首《汴梁有感》由明代诗人王云凤所作,通过对汴梁古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时代更迭的感慨。首句“霸主荒台空突兀”,描绘了昔日繁华的霸主之台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废墟,突显出历史的沧桑与时间的无情。接着“隋堤残柳正萧疏”一句,以隋堤上的残柳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环境的衰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耕夫不识市朝变,野寺犹存宫殿馀”两句对比鲜明,一方面表现了普通百姓对于历史巨变的无知,他们依然在古老的土地上耕作,生活如常;另一方面则展现了自然环境中的古老遗迹,如寺庙中还保留着宫殿的痕迹,暗示着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士惯悲歌成故俗,土含燐血已穿渠”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士人习惯了在悲歌中缅怀过去,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习俗;而大地深处,曾经的战火与牺牲,已经融入了土壤之中,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最后,“抱城浊浪何时息,汉策今惭总不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反思。浊浪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何时才能平息?而“汉策今惭总不如”则是对当前政策的质疑与不满,暗含着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反思。整体而言,《汴梁有感》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忧思,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古歌
汉·两汉乐府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集孙子长草堂得园字
明·沈鍊
易遇双文玉,难逢一笑言。所嗟人似月,千里共黄昏。酌酒依金谷,题诗拟兔园。深欢不能别,翻觉重销魂。
除夜客怀
明·浦源
火冷空斋夜掩霜,明朝新岁在殊方。故乡亲老谁相守,独对寒灯泣数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