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宿
咏物怀古
怀乡感事
写山
抒情

译文

1、江淹所治理的县,是粤王曾经种树的地方。
2、雨后山间空气清新,空旷的台面上只有野草生长。
3、故人已经离去,达到了端平的境界,子孙如今不再习武。
4、南峰寺里人烟稀少,只有枯禅和灵雨相伴。
5、我仍然记得桐乡的祠堂,祠堂前有僧人的话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对历史人物和地方的追忆与感慨,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首先,“江淹所治县,粤王曾种树。”这两句提到了两位历史人物——江淹和粤王,分别与两个地点相关联。江淹曾治理过某地,而粤王则在此地种下了树木。这样的叙述方式,既展现了历史的痕迹,也暗示了地方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接着,“山人雨后来,空台唯宿莽。”这里描述了一位隐士在雨后来到一座空旷的台地上,只见一片荒凉,只有宿莽(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中。这一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荒凉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遗忘与自然的永恒。“故人出端平,子孙今不武。”这两句转向对人的命运与家族兴衰的思考。提到的“故人”可能是指已故的官员或英雄,而“端平”可能是某个时期或事件的名称。后半句“子孙今不武”则表达了对家族后代不再显赫的感慨,体现了世事无常、英雄末路的主题。“寥寥南峰寺,枯禅尚灵雨。”诗人转而描写了一座位于南峰的寺庙,虽然禅师已逝,但仍然有雨水滋润着这片土地,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精神的传承。最后,“犹记桐乡祠,影前及僧语。”诗人回忆起桐乡的祠堂,那里曾经有过僧侣的对话,或许是在谈论历史、哲学或是人生的意义。这句表达了对过去智慧与交流的怀念,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历史、自然、人性以及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谢翱

294首
谢翱(1249年11月20日—1295年12月17日),南宋爱国诗人,“福安三贤”之一。字皋羽,一字皋父,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人,徙建宁府浦城县(今属南平市浦城县)。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谘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脱身避地浙东,往来于永嘉、括苍、鄞、越、婺、睦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一字皋父,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猜您喜欢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