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
汪
知
事
赴
闽
幕
(
其
二
)
春
树
迢
迢
隔
海
云
,
无
诸
城
向
海
门
分
。
花
前
忽
送
迁
莺
去
,
何
处
听
莺
又
送
君
。
离别送别
写景
咏物
情感
友情
春
地方
闽
译文
第一句“春树迢迢隔海云,无诸城向海门分。” 这句话说的是:春日的树木遥远地隔着海上的云彩,无诸城向着海门的方向分布。
第二句“花前忽送迁莺去,何处听莺又送君。”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花前突然听到黄莺被迁徙飞走,在哪里能再听到黄莺的歌声来为你送别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海边的景色与离别之情,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对未来的期待。首句“春树迢迢隔海云”,以“春树”、“海云”为背景,展现出一幅辽阔而遥远的画面,春日里的树木在海云之间若隐若现,既描绘了自然美景,也暗示了离别的距离感。接着,“无诸城向海门分”,点出地点,无诸城位于海门之畔,进一步强调了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预示着即将展开的旅程将与大海紧密相连。“花前忽送迁莺去”,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迁莺”的典故,象征着友人即将离开,如同迁徙的黄莺一般,带着不舍与无奈。同时,花前的场景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氛围,却因离别而增添了几分伤感。最后一句“何处听莺又送君”,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想象着在未来的某处,当听到黄莺的啼鸣时,又会想起这次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整个诗句既有对离别的感慨,也有对未来重逢的期待,情感细腻而丰富。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是一首充满深情的佳作。
猜您喜欢
羽可舍人书来,寄示新刻诗文集并惠春兰,赋谢
清·刘绎
春意入新诗,言念层山麓。忽得山中书,清芬溢简牍。开缄见故人,情意遥相属。别久话弥长,缕缕盈篇幅。裒然大集富,迩来见新续。连宵正披吟,鲁鱼时碍目。重承善本贻,字字朗珠玉。想.....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得黄太史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十字扇面,以归友人
元·范梈
豫章先生行孝友,作书往往心应手。想当挥汗临风时,不在荔枝与春酒。竹枝歌中喜鹊鸣,食莲感秋思弟兄。素纨便面大如斗,送与君家作千寿。
赠三侍御
唐·常建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乾。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明君错甚才,台上飞三鸾。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束身视天涯,安能穷波澜。孤鹤在枳棘,一枝非所安。逸.....
乳源出水岩采雪花赠高士周孝廉诩
明末清初·屈大均
乳山多异卉,岁晏发寒林。不作冰霜色,谁知草木心。幽香盈石室,素影傍瑶琴。迟暮吾何惜,凭将答所钦。
幽居五首(其一)
明·金大舆
篱落豆花满,阶除苍藓多。微云翻早雁,轻雨滴寒莎。负手看青竹,牵衣爱绿萝。萧条扬子宅,独酌有长歌。
和友人喜相遇十首(其二)
唐·李咸用
揣情摩意已无功,只把篇章助国风。宋玉谩誇云雨会,谢连宁许梦魂通。愁成旅鬓千丝乱,吟得寒缸短焰终。难世好居郊野地,出门常喜与人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