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
诃
庵
寻
僧
不
值
杖
锡
是
何
适
,
云
霞
少
定
踪
。
咒
龙
馀
钵
水
,
留
鹤
伴
阶
松
。
野
立
看
遥
嶂
,
孤
吟
待
暝
钟
。
仍
闻
弟
子
说
,
早
晚
下
西
峰
。
写景
山水
咏物
抒情
秋节
寺庙
弟子
摩诃庵
待暝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探访摩诃庵,却未能遇见僧人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行者在庵中所见所感,以及对僧人的思念之情。首句“杖锡是何适”,以行者手持锡杖,踏遍山川,探寻未知的旅程开篇,暗示了其内心的求索与探索精神。接着,“云霞少定踪”一句,以云霞的飘忽不定,象征行者的行踪无常,同时也隐喻了人生道路的不确定性。“咒龙馀钵水,留鹤伴阶松”两句,通过描写行者在庵中所见之景,如咒龙后留下的水痕,以及陪伴他的仙鹤与阶旁的松树,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氛围。这些自然元素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寓意着修行者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野立看遥嶂,孤吟待暝钟”描绘了行者独自站立于野外,凝视远处的山峦,等待暮钟响起的情景。这一景象既表现了行者的孤独与沉思,也暗示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感知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最后一句“仍闻弟子说,早晚下西峰”则透露出行者虽未能直接遇见僧人,但仍通过弟子之口得知僧人即将前往西峰的消息。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也表达了行者对僧人修行之路的关心与期待,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行者在探访过程中对自然、自我与未知世界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与渴望。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阳春书院唐朱二侍御邀集
明·严嵩
阳春院里花仍发,不饮其如春色何。高台曲沼人能到,迟日浓烟景自多。犹怜绿水飞鸿雁,更著兰舟采芰荷。章郡升平异前日,时邀骢马一相过。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