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写景
怀古
抒情
地点
春天
长安
历史哲理
壮志豪情
城市风光

译文

东风拂过,尘土飞扬,客人的心也随之而起,从蜀地到京华,路途遥远三千余里。
我踏着积雪走过函谷关,俯瞰下方的秦川,平坦得如同陆地。
清晨登上太华山的三个高峰,感到寒冷刺骨,但站在高处,才能感受到天地之宽广。
却遗憾地发现京华的繁华已不可见,烟花三月的春天已经过去,长安城已经不在眼前。
长安城的街道纵横交错,连接着九州各地,贯通四面八方。
行人们来来往往,无论东西南北,不要问国家的兴衰和古今的变迁。
昔日富贵的人建起高台,如今已经倾塌,而今人在曲池边歌舞升平。
终南山虽然环绕着帝王的宅院,但壮丽的气势也环绕着美丽的城市。
黄河之水向东流入大海,汉家王朝已去,唐家王朝已改。
茂陵的秋草每年都有新的生长,但如今已经没有豪杰在此。
仔细思考这些事情,何足悲哀,不如饮酒作乐,登上高楼。
秦王何苦追求九鼎之重,魏武空劳经营八州之地。
当年的富贵只是一时的荣华,死后只剩下高高的坟墓。
春风花开不易得,一醉方休何必去追求公侯的封赏。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祖禹的《长安》,通过对长安城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东风吹尘客心起”以东风象征世事流转,引发游子思乡之情。接下来的诗句通过“京华去蜀三千里”、“晓登太华三峰寒”等描绘了从京城到蜀地的长途跋涉,以及登高望远时的开阔心境。诗中“长安通衢十二陌,出入九州横八极”展现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和交通四通八达的特点,然而“行人来往但西东,莫问兴亡与今昔”则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化,提醒人们不必过于执着于过往的兴衰。“昔人富贵高台倾,今人歌舞曲池平”对比古今,揭示了富贵荣华的短暂,而“终南虚绕帝王宅,壮气空蟠佳丽城”则寓言了帝王宫殿的空寂,表达出对历史人物身后寂寞的感慨。最后,“黄河之水东流海,汉家已去唐家改”以自然景观象征历史的无情流逝,而“春风开花不易得,一醉何必封公侯”则借酒浇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长安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