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咏物
山水田园
友情
赞美
哲理
励志

译文

南山上生长着两棵高大的松树,它们的根部都深入千寻之地。
夜晚,它们吸收着露水滋润,早晨又沐浴在青云之下。
即使覆盖着积雪,它们依然从深深的山涧中挺立而出,随风摇曳在高高的山岭旁。
宏伟的殿堂已经许久未建造,云朵聚集,显得格外繁密。
工匠们的匠心独运正在雕琢精巧,然而时下的风气却过分追求奢华。
天生的材料总会有其用途,天地之间难道没有安排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林风光图景,通过对南山双乔松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与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南山双乔松,擢本皆千寻。”开篇即以高亢的双乔松树立意境,其根部深入地下,主干直冲云霄,形象地表达了坚韧不拔和高洁脱俗的情怀。“夕流膏露津,朝被青云阴。”这两句诗继续描绘松树的景象,晚上受潮湿之气,早晨又蒙着清新的云雾,这些自然现象增添了松树的神秘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负雪出深涧,摇风倚高岑。”这里的“负雪”和“摇风”,则是对松树在严寒和狂风中依然屹立不倒的生动写照,这种坚强的生命力令人赞叹。“明堂久不构,云干何森森。”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界中未经雕琢之物的欣赏,松树在没有被人类加工修饰的情况下,其天然之美更显得淋漓尽致。“匠意方雕巧,时情正誇淫。”这两句诗则是对工匠技艺和当时过度华丽装饰风气的反思,通过这种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对于自然、真挚之美的追求。“生材会有用,天地岂无心。”最后两句诗是对上述自然景物与匠技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思考,认为每一样东西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之美的深刻领悟。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艺术造诣,更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赞叹,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吕温

108首
又字化光。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参与“永贞革新”。永贞元年 (805)秋,使还,转户部员外郎。历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与宰相李吉甫有隙,贬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声,世称“吕衡州”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