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湿
写景
写花
春天
写雨
咏物
情感

译文

在江上的某家院落,有一株桃树。春寒料峭的天气中,细雨从稀疏的篱笆中洒落下来。
桃花的影子被碧绿的江水悄悄吸引,而风嫉妒这红花的美貌,却故意吹拂,使得花朵更加凌乱。
花瓣被风吹得四处飘散,在船上的人感到困倦,而水光和风力似乎都害怕了这景象。
桃花的影子被轻浮地遮住,而那些珍贵美丽的桃花却无人来欣赏、接住。
经过长时间的湿润,花朵飞得缓慢,半天才飞得高一些。它们在沙地上盘旋,与细小的草叶纠缠在一起。
蜜蜂和蝴蝶看到这景象生出了情感,偷偷地注视着。而蜻蜓则为了躲避百鸟的追逐而四处躲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上春日的景象,桃树枝头细雨如丝,春寒中透着淡淡的湿意。碧水下的桃花影子被轻风勾引,红花在风中摇曳,却又似乎被风吹得向后倒退。这一切都发生在舟楫旁边,船上的主人或许正被这春光所困扰。诗中的景物交织,水光与风力相互作用,又加上细雨的湿润,使得整个画面既有动感又显得柔和。桃花轻薄,如同遮在怀里的赤色轻纱,不易触碰,也不愿意轻易放手。随着时间推移,落花在半空中飞舞,直到日暮时分才逐渐升高,它们与细沙、湿草相伴,仿佛比柔软的毛发还要细腻。蜜蜂和蝴蝶因情感而生,它们在偷眼快乐的同时,也避免了世间百般劳累。这首诗通过对春日风雨中落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细腻描绘,以及对生命流逝、物是人非的无奈感慨。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