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祭祀
礼仪
赞美
春季节气
抒情
民谣
佳节

译文

祭祀的礼仪崇高庄重,必须先使百姓安定。将牲畜献上以告神灵,准备丰厚的祭品以示均衡。
炮炙的香气四溢,俎豆(古代祭祀时用来放置祭品的器具)摆放得密密麻麻。神灵赐予的纯厚福祉,以此保佑这方百姓。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了古典礼仪色彩的诗句,描绘的是古代祭祀时的一些程序和氛围。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对历史礼制的深刻理解。“礼崇明祀,必先成民”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庄重而肃穆的基调,“礼崇明祀”指的是祭祀之礼必须彰显其崇高与神圣,而“必先成民”则强调了这种仪式对社会成员的规范和教化作用,意味着只有当人们都被教导得当,社会秩序得到维护时,祭祀才能顺利进行。接下来的“奉牲以告,备腯其均”详述了祭祀中牲畜的准备与分配。古代祭祀往往需要用牲畜作为供品,“奉牲以告”表明通过这些牲畜来向神灵报告人间之事,而“备腯其均”则说明了牲畜的肉在仪式结束后要公平地分配给参与者,这既体现了对神的敬意,也展现了人们之间的和谐与分享精神。随后的“炮炙芬芬,俎豆莘莘”则描绘了祭祀时食物的烹饪与摆设。这里,“炮炙”指的是烹饪方法,而“俎豆”则是古代祭祀中常用的器具,用来盛放供品。这两句通过对味道和声音的细腻描写,传达了祭祀时食物准备的精致与庄重。最后,“锡之纯嘏,以佑斯人”表明了整个祭祀活动的终极目的,即通过这种神圣的仪式来保佑所有的人。这里,“锡之”指的是将供品置于特定的器具中,“纯嘏”则意味着供品的精致与美好,而“以佑斯人”则是祭祀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保护和祝福人们。整体来看,这些诗句通过对古代祭祀细节的刻画,展示了一个完整而庄重的礼仪过程,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与社会秩序的深切理解和尊崇。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次韵同年诸公环碧叙同年会(其一)
宋·陈造
天瓢挹注拱仙官,更阅诗仙锦绣端。离合不忘车笠誓,留传当并画图看。玄谭想有蛟龙听,得醉仍均客主欢。俛仰谪仙三百载,从知乐事继今难。
驻跸圣因行宫
清·爱新觉罗·弘历
问俗重临明圣湖,白沙堤上果清殊。高峰南北呈双髻,行馆招提别一区。丽日和风春淡荡,花香鸟语物昭苏。民心乐处吾同乐,艳舞清歌亦底须。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机女叹
宋·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拜星月慢·重午,以盆榴置座,邀客同赏。和梦窗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俪叶缃丛,芳心蜡蒂,午日湘帘垂地。一梦东风,觉匆匆尘世。赋情懒,漫想、兰闺浴倦风景,酒盏流光重洗。满座平看,胜窥墙臣里。幽姿、自怯临朝砌。春工绽强为佳辰起。秀影泫露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