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
词
一
百
首
(
其
七
)
延
英
引
对
碧
衣
郎
,
江
砚
宣
毫
各
别
床
。
天
子
下
帘
亲
考
试
,
宫
人
手
里
过
茶
汤
。
宫怨
考试
宫廷生活
译文
在延英殿上,身着绿色官服的官员们被引见应对,每人分得一张书案,江砚和宣城制造的毛笔各自陈设其上。
皇帝放下帘幕亲自监督考试过程,而宫女们则在手中传递着茶水为他们服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試场景,通过对比和细节刻画,展示了当时宫廷生活的一角。"延英引对碧衣郎"中的“延英”可能指的是宫中的一处建筑或房间,而“碧衣郎”则是参与考试的年轻书生,他们穿着青色服饰,显得清新脱俗。在这一行中,诗人通过对他们服饰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江砚宣毫各别床"一句,则是说这些参加考试的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桌和文房四宝。"江砚"指的是用江中特产石头制成的砚台,而“宣毫”则是毛笔。这句话传达了考试严肃、环境优雅的氛围。"天子下帘亲考试"一句,直接提出了皇帝本人对这次考试的重视,他不仅亲自主持,还在幕帘之后观察。这样的描述突显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于选拔才的关注。最后一句"宫人手里过茶汤"则是说侍女们手中拿着茶水,可能是在考试过程中为考生提供饮用。这种细节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宫廷生活中的细腻服务,也暗示了考试的正式和庄重。整首诗通过对场景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当时科举考试的壮观场面,更反映出皇权对人才选拔严格把控,以及宫廷生活中的奢华与礼仪。
王建
513首
王建(768-835),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名篇如《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渡辽水》、《田家留客》、《望夫石》等。他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描写唐代宫中风物和宫廷生活,是研究唐代宫廷的重要材料。其五、七言近体中,有些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情思感人,但杂有消极颓废思想。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还写过《宫中三台》、《江南三台》等小令,为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今存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本及《宫词》1卷。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猜您喜欢
太后阁六首(其三)
宋·韩维
平晓开朱户,轻寒御练衣。宫童移钿扇,庆寿早朝归。
宫词一百首(其十六)
明·王叔承
樱桃才熟报君王,万点娇含紫玉浆。未及寝园春荐去,沉香亭北已先尝。
宫词一百首(其五)
唐·王建
内人对御叠花笺,绣坐移来玉案边。红蜡烛前呈草本,平明舁出阁门宣。
赠王枢密
唐·王建
三朝行坐镇相随,今上春宫见小时。脱下御衣先赐著,进来龙马每教骑。长承密旨归家少,独奏边机出殿迟。自是姓同亲向说,九重争得外人知。
明皇太真避暑安乐图
元·洪希文
已剖冰盆金粟瓜,旋调雪水试凉茶。宫娃未解君恩暖,尚引青罂汲井花。
宫词
唐·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宫中行乐词六首(其二)
元末明初·王逢
望幸影娥池,微吟纨扇词。露盘迎月早,宫漏出花迟。佩杂銮和响,云连雉尾移。君王肯时顾,从爱赵昭仪。
唐宫词补遗(其二)
元·宋无
罢朝轻辇驻花边,催唤黄门住静鞭。三十六宫人笑语,上前争索洗儿钱。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