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城市
咏民情
夏日
意的执政
情的融合

译文

在青神县中得来了两张(可能是指得来的财物或物品),我非常珍爱百姓,害怕过度征敛会伤害他们的财力。
两位公卿(可能是地方官员)能够保持自身安泰,那么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劝他们修缮城头,五月里(或炎热的天气)可以乘凉。
竹席铺开不会打湿吴地的绫罗绸缎(可能是形容竹席的质地很好,不会弄脏或弄湿贵重的物品),东西两侧的窗户打开,树荫下清凉宜人。
当官的借用了这样的美景(或资源)而不伤害百姓的利益,这就像从池塘中取水取月,恰到好处,既不浪费也不伤害。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借景亭》。诗中,诗人通过对青神县中一张借景亭的描绘,表达了对地方官员爱护百姓、注重民生的赞赏。"爱民财力惟恐伤"一句,体现了官员对财政支出的谨慎态度,他们深恐任何举措会损害民众利益。接下来,诗人通过"二公身安民乃乐,劝葺城头五月凉",赞美了两位官员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甚至在炎热的五月鼓励修缮城墙,让百姓感受到清凉。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亭子的细节,如竹铺的清凉和轩窗下的清荫,暗示了亭子设计巧妙,既美观又实用,不会给百姓带来额外负担。"当官借景不伤民,恰似凿池取明月",这句比喻生动,官员利用自然景色而不扰民,如同巧夺天工地从湖中取月,寓意其治理智慧与仁政。总的来说,这首诗赞扬了官员的明智决策和对百姓福祉的考虑,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官员德行的推崇。

黄庭坚

2359首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