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夜
曲
(
其
一
)
火
树
虹
梁
拂
绛
宵
,
拍
张
浑
脱
沸
春
朝
。
韶
华
璧
月
当
三
五
,
丽
曲
银
筝
度
六
么
。
螺
黛
试
妆
眉
晕
浅
,
麝
枚
分
润
甲
煎
销
。
葳
蕤
莫
下
朱
门
钥
,
不
及
晨
钟
未
寂
寥
。
节日
元宵
写景
写人
情感
写服饰妆扮
自然
时间
译文
火树银光照亮了夜晚,欢快的音乐和热闹的庆典在春天早晨响起。
美好的时光如同十五的月亮一样明亮,优美的曲调通过银色的古筝演奏出来。
女子用螺黛(一种画眉的颜料)试妆,眉色浅浅,香气四溢的香料和甲煎(一种化妆品)混合在一起。
不要让华丽的门锁关闭,因为晨钟未响,夜晚还未结束。
赏析
这首《元夜曲(其一)》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与繁华景象。首句“火树虹梁拂绛宵”以“火树”和“虹梁”象征灯火辉煌,渲染出节日的热烈氛围。“拍张浑脱沸春朝”则通过描述人们在元宵节的欢腾场面,进一步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接着,“韶华璧月当三五,丽曲银筝度六么”两句,将时间定格在元宵节的十五之夜,以璧月映照,银筝演奏美妙乐曲,展现了一幅月圆人团圆、音乐飘扬的画面,充满了浪漫与和谐的气息。“螺黛试妆眉晕浅,麝枚分润甲煎销”描绘了女子们精心打扮的情景,螺黛画眉,香气四溢,展现了女性的美丽与细腻。此处的细节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体现了节日中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最后,“葳蕤莫下朱门钥,不及晨钟未寂寥”表达了对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的留恋,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清晨寂静的惋惜。这句话暗示了元宵节的短暂与珍贵,让人回味无穷。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元宵节的盛况,从灯火、音乐、妆扮到情感的流露,全方位地捕捉了这一传统节日的魅力,令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节日的欢乐氛围。
猜您喜欢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闰十五夜携两儿暨诸弟侄同孔聘王苏昌期何景朗李邑生就酌三弟宅分得台字
明·黎淳先
嫦娥何意重相陪,三五清光去复来。对酒自怜鹦鹉杓,听萧犹似凤凰台。咏偕童冠游宁倦,才擅东南美不猜。记得廿年曾此夕,雄心今被鬓毛催。
珍珠帘·辛巳生朝
清·杨玉衔
飞鸿瞥影回头渺。堪惆怅、两事升平年少。春色半阑珊,况影形相吊。面目须眉无一是,更剩得、无聊怀抱。壶小。对茶烟禅榻,契结昏晓。偶尔裙屐追随,借词牌杯酒,涂雕枯槁。问字半亭,.....
十二时·偶忆
清·陈维崧
绵濛二月如酥雨,做出销魂天气。更独客、冷清清地。拚只向、红篝倚。灯灺香焦,天寒酒醒,往事难提起。想那日、元夜迷藏,禊日秋千,人在绿杨丝里。更当初、戟门嬉戏。一部烟花轶记。.....
探芳信·元夕,和梅溪
清·杨玉衔
箭催晓。正灯绽宫花,裙拖烟草。忆洛城三五,香尘软风扫。沸天箫鼓红霞闹,暖入莺声早。水云乡,漫掩重关,九边春到。报道。雁来了。带露布欢声,慰人愁抱。故事昆仑,重搬演、排场好.....
甘谷以七月二十七日始出门过予,是日予斋中秋蕙忽放蕊一枝,即去年甘谷所移置也。秋蕙之放,率在重九以后,今先期早发,又适当甘谷病后出门之日,其为瑞审矣。即席呼画师绘图,得七律三章(其二)
清·全祖望
展七曾闻乞巧赊,应怜鹿鹿度年华。重陈旧雨浑如梦,细看新茎未及瓜。天教国香呈瑞种,我矜地主有灵葩。从今画院添佳话,郑赵风流未足夸。
四时佳兴题徐景阳园堂五首(其二)
宋末元初·陆文圭
门前车马客方散,堂下樽罍酒半醒。不信镜中添白发,君山依旧去年青。
为定安董大令寿
明末清初·屈大均
宓子能为政,当时最少年。神明因取友,清静只鸣弦。君作琼南令,今同单父贤。妙龄方十九,高弟是三千。邑小滨炎海,堂虚隐瘴烟。乘閒桑柘外,折节父兄前。鱼识河鲂美,禽知么凤妍。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