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

退
写景
抒情
怀古
哲理
写水
秋节
季节
描述古地险峻
地的关系
警醒和告诫

译文

湖阴地域数里之间,山脚有两座突起如石岛。
石岛突兀而出,仿佛不是禹的功劳。
它们存在已有千年,妨碍了行舟,关乎生死毫厘之间。
我曾经在石岛上漫步,雨后暑气微消。
惊涛骇浪从百尺高处倾泻而下,轰鸣声如千军万马。
我仍担忧大地的轴心会动摇,无怪沙岸因此倾斜。
就像蛰伏的龙在此得安,飞鸟经过也似乎展翅欲飞。
惊险之景让我头昏目眩、心惊胆战,只能坐在船上感叹。
真是壮美啊!天下最险之地,不法之徒也能被震慑。
这里就像守护者一样,保卫着我们的安全,也是重要的地方。
如今已经到了年末,去往湖阴的船只显得平静安稳。
人们说水的进退,寒暑的更替,都是自然规律。
自古以来,设险守要之地,也有容易攻破的时候。
像函谷关和剑阁这样的地方,秦汉时期也曾使用过。
如果人轻视了地势的重要性,国家就可能灭亡。
治理国家需要采取多种手段,不能只依赖地势的险要。
帝王所重视的,是文武之道各有专司。
险易的变化无常,可以从这些矶石上得到启示。

赏析

这首宋诗《上下驿矶》是宋代诗人陈造的作品,通过对湖阴附近山麓两座险峻的矶石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诗人首先描述了矶石突兀江中,仿佛连大禹也无法改变其地貌,暗示了大自然的威力和历史的沧桑。接着,他以舟行受阻和沙岸倾斜为例,强调了这些险要之地对过往行人和国家安危的影响。诗人回忆自己曾在此处经历风雨,感受到水流的汹涌和大地的动荡,不禁感叹自然之力的强大。他进一步指出,历史上人们曾利用险要之地作为防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险阻并非永恒不变,比如函谷关和剑阁这样的军事要塞,其重要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最后,诗人以治国之道作结,强调国家兴盛不在于依赖险要之地,而是需要内外兼修,文武并举。他认为,真正的屏障是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制度,而非单纯的地理险峻。整首诗寓言深刻,借山水之险警示世人,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深思。

猜您喜欢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感皇恩·丐祠居射村作
宋·胡舜陟
乞得梦中身,归栖云水。始觉精神自家底。峭帆轻棹,时与白鸥游戏。畏途都不管,风波起。光景如梭,人生浮脆。百岁何妨尽沈醉。卧龙多事,谩说三分奇计。算来争似我,长昏睡。
赠三侍御
唐·常建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乾。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明君错甚才,台上飞三鸾。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束身视天涯,安能穷波澜。孤鹤在枳棘,一枝非所安。逸.....
苦水题壁
清·李銮宣
黄泥垩屋粪围墙,来自伊吾古战场。客子装车先载水,旅人投店似分房。□更漏静风鸣镝,马角春寒夜陨霜。坐久莫争牢落感,浮生何处不他乡。
十月十七日大风约客登虎渡亭观浪人言今日下水风不可往也戏作此篇
宋·周紫芝
长江水自光摇空,阳侯欲与风争雄。涛头不受水犀弩,鲸波欲卷冯夷宫。径须便入虎溪口,净洗平吞云梦胸。人言上水得风浪,下水得风终少功。平生万事尽难偶,政要东风渠不东。江边一叹良.....
江行杂咏(其一)
清·邓汉仪
江州解缆客途长,三日西风逼建康。试问谁人镇姑孰,青山牛渚满斜阳。
和益阳赵宰六首(其四)
宋·廖行之
世治不忘兵,公深爱国情。雄张新汉壁,势压旧吴城。夜月鸣笳肃,秋风列燧平。农耕浑自适,是处亩从横。
在江陵叹年伤老诗
南北朝·鲍照
五难未易夷,三命戒渊抱。方瞳起松髓,赪发疑桂脑。役生良自休,大患安足保。开帘窥景夕,备属云物好。翾翾燕弄风,袅袅柳垂道。池渎乱苹萍,园楥美花草。节如惊灰异,零落就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