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
兴
四
首
(
其
二
)
南
山
有
芳
茅
,
拔
之
必
连
茹
。
茹
也
欣
所
托
,
芳
茅
终
不
语
。
拔
茅
夫
何
为
,
无
乃
葺
其
宇
。
宇
广
茅
叶
短
,
竟
不
蔽
风
雨
。
茅
兮
任
弃
捐
,
茹
亦
委
沟
水
。
亭
亭
数
尺
松
,
青
青
雪
霜
里
。
写物言志
咏物
自然哲理
抒情
怀古
情感
四季
节令
译文
南山长满了芬芳的茅草,采摘的时候一定要连根拔起。
连根拔起的茅草都生长得欣欣向荣,但是芳香的茅草却不会发出声响。
为什么要拔掉这些茅草呢?或许是为了修补房屋。
房屋的茅草虽然茂盛,但叶子短小,竟然不能遮风挡雨。
茅草啊,任凭被丢弃,连根拔起的茅草也任凭流入沟渠之中。
亭亭玉立的几尺高的松树,在青青的雪霜中傲然挺立。
赏析
这首诗以南山的芳茅和与其相连的植物为喻,描绘了自然界中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关系。诗人通过“拔茅”这一行为,引出对“葺宇”的思考,暗示了人为干预自然界的后果。茅草虽小,却能遮风挡雨,象征着简单而实用的价值。然而,当茅草被拔除后,其价值被忽视,最终被弃置一旁,而与之相连的植物则被抛弃于沟水之中。这反映了对自然与人为价值取向的反思。接着,诗中提到亭亭数尺的松树,在雪霜中依然青翠挺立,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这种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景象,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简单、实用价值的肯定,同时也隐含了对破坏自然平衡行为的批判。
猜您喜欢
六言
宋·陈起
破窗有子书鸦,杜门无客尝茶。春事应怜幽独,隔墙飞过杨花。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食牛炙
宋·李之仪
西来谁为炙牛心,惜事拘文不敢寻。岂谓邻邦无百里,骤令馋口得千金。登台未论前人比,扪腹翻惊用思深。从此耒阳休吊古,便思白酒与同斟。
江夏秋怀三首(其二)
宋·贺铸
人物骎寻迫暮迟,秋风万里来如期。幽虫切切竟何道,羁燕匆匆将安之。洛下微吟聊拥鼻,西山爽气为支颐。肯将翰墨悲流落,寄语三闾彼一时。
雪作儿童以衣袖盛之如柳花状
宋·朱翌
六花几岁不来南,大似优昙欲遇难。瓦响急倾鲛鮹颗,袖宽先得柳花团。莫忧荔子明年少,已是梅英向腊残。骨冷魂清北风里,更临江槛俯惊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