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间
诗
为
李
伯
葵
赋
夙
志
在
间
适
,
结
宇
城
东
隅
。
脩
竹
何
漪
漪
,
丛
生
罗
庭
除
。
虽
无
灌
木
荫
,
清
云
郁
纷
敷
。
四
时
自
苍
翠
,
寒
暑
常
不
渝
。
天
风
起
旦
夕
,
绕
屋
含
笙
竽
。
何
必
来
羊
求
,
静
阅
古
人
书
。
至
理
会
有
得
,
陶
然
倾
一
壶
。
油
油
天
壤
内
,
安
知
忧
与
虞
。
写景
山水
田园
咏物
抒情
哲理
读书
写景+秋天
秋节
译文
我心中早有志向,希望能在城东的僻静之处安家。
周围的竹林多么悠然自得,丛生在庭院里。
虽然没有灌木的遮荫,但清新的云气却弥漫开来。
四季常青,无论寒暑,这里的景色始终如一。
天上的风早晚吹拂,环绕着房屋,仿佛奏起了笙竽的乐声。
何必求助于羊求(传说中善于音乐的人),只要静下心来阅读古人的书籍就好。
领悟到至理,内心会有所得,然后就可以悠然自得地倾倒一壶酒。
在这广大的天地间,我自由自在,又怎能知道忧虑和烦恼呢?
赏析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名为《竹间诗为李伯葵赋》。诗中描绘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追求。开篇“夙志在间适,结宇城东隅”表达了诗人早年就有的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心愿,选择在城市的一隅建造住所。接着“脩竹何漪漪,丛生罗庭除”描绘了一片茂密修长的竹林,竹子在庭院中错落有致地生长,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虽无灌木荫,清云郁纷敷。四时自苍翠,寒暑常不渝”进一步渲染了竹林四季常青、不受季节更替影响的特性,展现了大自然的永恒之美。而“天风起旦夕,绕屋含笙竽”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声比作音乐,生动地表现了竹林中的和谐与宁静。“何必来羊求,静阅古人书”一句,诗人借用了古代学者求学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在竹林中静心阅读古籍,寻求智慧的满足感,不再需要外界的名利诱惑。最后,“至理会有得,陶然倾一壶。油油天壤内,安知忧与虞”总结了诗人的生活态度,认为在自然与书籍中能找到生活的真谛,内心充满喜悦与满足,忘却了世俗的忧虑与困扰。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生活的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
杨士奇
2068首
明代大臣、学者,名寓,以字行,谥文贞,汉族。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