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耀
写景
抒情
励志
怀古
地点
山水
端午节日
咏物
- 岱宗
- 太行
- 居庸
- 燕山路
- 玉泉
- 锦官城等地点。

译文

去年端午节离开家时,正逢风雨交加,千山万山都显得格外苍茫。
今年五月来到燕山路,道路两旁的槐树遮阴,感觉不到暑气。
居庸关的翠色蜿蜒曲折,山势从北而来像要飞舞一般。
泰山如同一条龙,高高地昂首在左侧,太行山则像一只虎,蹲在那里似乎在凝视着什么。
如今国家的王气笼罩着整个九州,各种玉器和丝织品都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五色的祥云照耀着太阳和月亮,坚固的城墙和壮丽的城市是国家的中心。
车轮马足所到之处都生起云烟,令人目不暇接,心惊不已。
以前在地图上看到的景象,如今都亲眼目睹了。
喝上一壶新丰美酒来安慰自己,即使长途跋涉也不要辞苦。
大丈夫应该有远行四方的志向,不能安于贫贱的环境。
杜陵因为颠沛流离所以诗写得更豪迈了,司马迁因为历尽艰辛所以文章更加古朴。
更何况在京师这样的大都市里,有着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带来了许多伟观的景象和奇闻。
如同周宣王时的石鼓文和宝鼎一样,它们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云台阁的功臣们像寇恂一样忠诚,而朝廷的高官们则像赵普一样有智慧。
金台上的杰出人才都充满着豪情壮志,他们以诗书为家,立下了高尚的品德。
这些事迹将来会成为佳话,但谁又能为这山川述说旧时的历史呢?
世间哪里能找到像椽子一样粗的笔来描绘这壮丽的景色呢?就像玉泉山上的万丈高峰上吐出的彩虹一样耀眼。

赏析

这首元代尹廷高的《丙午端阳抵郡》描绘了诗人去年端午时节离家远行,今年五月重游燕山路的情景。诗中通过描绘山川景色,展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京城的繁华气象。诗人以居庸关的翠色蜿蜒、泰山的龙昂太行的虎蹲比喻京城的雄伟气势,感叹王气压盖九州,各地人士前来朝拜。沿途的五色祥云、金城天府,以及车马络绎不绝的壮观景象,都让诗人感到震撼。诗人感慨平生所见地图如今亲历其境,新丰斗酒聊以慰藉长途跋涉的辛苦,表达出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同时,诗中提及杜陵诗人的豪放与史家司马迁的博学,暗示自己在京师的见闻丰富,石鼓、宝鼎等历史遗迹象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还提到云台和薇垣(分别指功臣阁和宰相府)中的名臣,赞美京城人才济济,风流人物将成佳话。最后,诗人以“世间安得笔如椽”表达对壮美山河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以及对能有如椽巨笔记录这一切的渴望。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生动,展现出元代士人的胸襟和对国家文化的热爱。

尹廷高

283首
廷高,别号六峰。其父竹坡,当宋季以能诗称。仲明遭乱转徙,宋亡二十年,始归故乡。尝掌教于永嘉,秩满至京,谢病归。所著有《玉井樵唱正续稿》。自题其卷首云:「先君登癸丑奉常第,宦游湖海,作诗凡千馀首。丙子,家燬于寇,遗编散落,无一存者。仅忆《秋日寄僧》一联曰:『白蘋影蘸无痕水,黄菊香催未了诗。』先业无传,雅道几废,不肖孤之罪也。」观此,则仲明诗学,有自来矣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