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抒情
官民关系
田园

译文

尘沙飞扬中行走半日,烟火缭绕处是灵川的景象。
县城只有三个市场,水渠通达可以行驶载重十斛的船只。
官员空缺,没有俸禄,税赋繁重以至于出现荒废的田地。
我深感叹息那名为王郎子的孩子,他在求学道路上耽搁了将近四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灵川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地方风土人情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首联“尘沙行半日,烟火是灵川。”开篇即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旅途中的景象,半日的跋涉后,眼前展现出一片烟火缭绕的景象,暗示着灵川的生机与活力。颔联“县只三家市,渠通十斛船。”进一步描绘了灵川的市井风貌。县城虽小,却有三家市集,显示出其商业的繁荣;而水道宽阔,能通行载满货物的大船,体现了水运的便利与经济的发达。颈联“官空无见俸,税重有荒田。”则揭示了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另一面。官府空虚,官员无俸可领,反映了政治管理的不力;而沉重的税收导致农田荒废,反映了赋税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由此带来的民生疾苦。尾联“太息王郎子,栖迟欲四年。”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同情。王郎子(即王令尹)在灵川滞留将近四年,作者通过“太息”这一动作,流露出对友人处境的忧虑与无奈,同时也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灵川的实地考察与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地方治理、经济发展、民生疾苦等问题的关注与反思,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精神。

张孝祥

639首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1][2],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乾道六年(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汉族,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