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上
竹
枝
词
十
三
首
(
其
九
)
促
织
声
中
催
纺
纱
,
木
家
花
杼
遍
邻
家
。
独
有
侬
家
无
纺
织
,
偏
唤
双
鸦
去
卖
花
。
民谣
田园
抒情
情感
闺怨
爱情
译文
秋虫的鸣叫声中,邻家妇女正在忙着纺纱织布。
唯独我家没有纺织,反而唤来两只乌鸦去卖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末清初时期江南农村的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妇女忙碌纺纱的景象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首句“促织声中催纺纱”,以秋夜特有的促织(蟋蟀)叫声作为背景,形象地渲染出夜晚的宁静与繁忙,暗示着农闲时节妇女们仍在劳作的情景。促织的鸣叫仿佛在催促着人们抓紧时间纺纱,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次句“木家花杼遍邻家”,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的景象,木制的纺车(花杼)在各家各户间普及,邻里之间共享工具,共同劳作的和谐氛围跃然纸上。这不仅体现了农村社会的互助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社会的生活状态和生产方式。第三句“独有侬家无纺织”,转折之处,诗人将视角聚焦于自己,强调了与众不同的情况——“侬家”即诗人自指,表示自己家与众不同,没有参与纺纱活动。这种对比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思考空间,引人好奇为何诗人选择不参与纺纱。最后一句“偏唤双鸦去卖花”,揭示了诗人不参与纺纱的原因——他选择去卖花。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双鸦”这一意象,既可能是指两只乌鸦,也可能暗喻某种花卉,象征着诗人另辟蹊径,追求不同于传统农事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与独立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个体对生活多样性的追求和对传统束缚的突破。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明末清初江南农村的生活风貌,以及个体在传统社会中的独特选择与思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彭孙贻
3517首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
猜您喜欢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后宫词
明·姚光虞
珠箔罗帏梦不成,起来花底听残更。多情祇有长门月,夜夜瑶阶伴影行。
安公子(其二)
宋·柳永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
冬日同何似公伍国开有开暨仁伯弟定国安国侄驼山寻梅赋
明·李孙宸
昔曾京国看梅树,盘里疏条映雪清。一枝两枝移近案,四筵宾客酒同倾。尔时作客空相忆,梦魂几越驼山侧。驿使迢遥书寄稀,罗浮月冷无消息。自从休沐返林邱,赏心还逐旧同游。同游多住梅.....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