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默
庵
圆
明
和
尚
入
塔
三
首
(
其
二
)
千
偈
澜
翻
处
,
春
潮
扑
讲
台
。
传
衣
留
亦
得
,
呵
佛
骂
谁
来
。
诗
句
寒
山
月
,
禅
灯
石
鼎
灰
。
无
声
无
缝
塔
,
今
日
为
公
开
。
离别
悼亡
写景
抒情
山水
咏物
哲理
传法
译文
“千偈澜翻处,春潮扑讲台。”
“传衣留亦得,呵佛骂谁来。”
“诗句寒山月,禅灯石鼎灰。”
“无声无缝塔,今日为公开。”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彭孙贻所作的《送默庵圆明和尚入塔三首(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首句“千偈澜翻处,春潮扑讲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千百首佛经在耳边回荡,如同春潮般汹涌澎湃,冲击着讲经的高台。这里以“千偈”比喻佛经的浩瀚与深邃,以“春潮”象征佛法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对比,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接着,“传衣留亦得,呵佛骂谁来”两句则表达了对佛法传承与批判的思考。诗人似乎在说,佛法的衣钵可以传承,但面对错误或不实之处,不应盲目崇拜,而应勇于质疑和批判。这里既有对传统佛教教义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思想自由和理性精神的追求。“诗句寒山月,禅灯石鼎灰”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寒山月象征着清冷、孤寂的禅境,而禅灯与石鼎灰则代表了修行者的生活简朴与内心的宁静。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修行生活相融合,传达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理解与向往。最后,“无声无缝塔,今日为公开”以一座没有声音、没有缝隙的宝塔作为结尾,寓意佛法的深奥与完整,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不应有界限。同时,诗人通过“今日为公开”这一表述,表达了对佛法普及和传播的期待,希望更多人能理解并受益于佛法的智慧。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也蕴含了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彭孙贻
3517首
明末清初学者,彭孙遹从兄,南明隆武朝太常寺卿彭观民之子。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