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夕
泛
舟
二
首
(
其
一
)
汀
葭
肃
徂
暑
,
江
树
起
初
凉
。
水
疑
通
织
室
,
舟
似
泛
仙
潢
。
连
桡
渡
急
响
,
鸣
棹
下
浮
光
。
日
晚
菱
歌
唱
,
风
烟
满
夕
阳
。
七夕节
写景
山水
秋天的词
写水的词
抒情的词
译文
水边的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江边的树木开始带来凉意。
水面仿佛通向织女的居所,小船好像在仙界的河上飘荡。
桨声连连渡过湍急的水面,船桨击打水面泛起闪烁的光芒。
日暮时分,菱歌响起,风烟弥漫,夕阳洒满了天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江景的画面,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清新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七夕这一特定节日里的情感体验。"汀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这里“汀”指的是河堤或岸边,“葭”是一种水生植物,这两词相连使用,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水边景致。诗人通过“肃徂”的字眼传达了夏日炎热渐减的情景,而“江树起初凉”则描绘了微风拂面、树阴带来初见凉意的感觉。"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这一句中,“水疑通织室”形象地表达了水面波光粼粼,如同穿梭在织布机间一般,这种比喻不仅强化了视觉效果,也增加了一份神秘感。接下来的“舟似泛仙潢”则让人联想到了乘坐小舟仿佛漂浮于仙境之中,既美妙又超凡脱俗。"连桡渡急响,鸣棹下浮光":在这里,“连桡渡急响”传达了划船时桨声的急促和清晰,而“鸣棹下浮光”则是对水面光线变化的一种生动描写,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最后两句,“日晚菱歌唱”中的“菱”可能指的是一种植物,也可以理解为泛指江边的花卉。诗人在这里通过菱角之类的生物和歌声,营造出一个宁静而生机勃勃的夏日傍晚景象。而"风烟满夕阳"则是对这一时刻天气变化的一种描绘,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和无限的情思。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观察和巧妙的语言运用,展示了七夕这一特定节日中的人文情怀与大自然美景的交融。
卢照邻
105首
,初唐诗人。自号幽忧子,汉族,其生卒年史无明载,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猜您喜欢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宫词一百首(其九十四)
唐·王建
画作天河刻作牛,玉梭金镊采桥头。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
多丽·七夕游莲荡作
宋·葛立方
破波光如镜,三翼轻舟。对雨馀、重岩叠嶂,何妨影堕清流。望芙蕖、渺然如海,张云锦、掩映汀洲。出水奇姿,凌波艳态,眼看□叶弄新秋。恍疑是、金沙池内,玉井认峰头。花深处,田田叶.....
卧病有以七夕诗见示因次其韵(其一)
明末清初·彭孙贻
空山何地隐巢由,矫首星河独送眸。络纬不催今夜织,井梧还动故宫愁。千家戍柝惊残杵,一卧烟波狎众鸥。莫笑病夫徒伏枕,澄怀自共少文游。
蚤起
清·魏周琬
骨冷魂清梦寐稀,晓钟催彻自披衣。花垂重露迟人起,蛛失明河罢网归。点点孤烟生处直,苍苍群动定中微。山红涧碧思前路,几虑踌躇事又非。
仲归以结局丁字韵二诗七夕乃连和四篇至如数奉酬(其四)
宋·许及之
聘钱犹欠入驱营,野语传讹乱史青。河鼓牛郎隔河汉,成桥乌鹊为津亭。随缘乐事从心赏,妄想佳期莫耳听。见说老人星合见,更占秋丙看春丁。
题张司马七夕乘槎图(其二)
清·六十七
海国茫茫水拍天,灵槎安稳御风烟。君家惯犯支机石,好挽银河润野田。
舟中病感
明·李梦阳
寒望舟中远,乡心病后多。万山通越水,孤棹杂吴歌。霜巳丹枫甚,吾如白发何。倦游常药物,归思绕关河。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