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

绿
湿
西
西
写景
山水
田园
秋景
抒情
写雨
情感
思乡
动物

赏析

这首《解蹀躞·秋雨夜宿田舍》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描绘了一幅秋雨之夜,旅人宿于田舍的凄凉景象。词中以“淼淼孤村断垄”开篇,描绘出一片辽阔而孤独的村落景象,与翻舞的浪花相映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荒凉的氛围。接下来,“疏檠自绿,茅檐伴人住”两句,通过绿树和茅屋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乡村的宁静与朴素,同时也暗示了旅人的孤独与寂寞。“休问红糯黄粱,总搴菰米茭丝,湿烟难煮”三句,以食物的难以准备,反映了旅途中的艰辛与不便,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与苦涩的情感。紧接着,“夜将曙,白项鸦啼棠树”描绘了黎明前的寂静与寒冷,白颈乌鸦的啼叫更添了几分凄凉。“树西近官路。丛丛古庙,老巫击铜鼓”几句,引入了宗教祭祀的场景,暗示了人们对未来的祈求与寄托,同时也为整首词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最后,“敢倖今岁西成,祇祈暂歇床头,淙淙秋雨。”表达了对丰收的渴望与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妥协。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秋雨之夜旅人内心的孤独、无奈与对未来的期盼,具有较强的情感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