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
冬天
咏物
山水
抒情
情感
节日
小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雪后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纯净与宁静之美。诗人通过“万瓦银皴,千门粉窖”这样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雪花覆盖在屋顶和门窗上的景象,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洁白的雪衣所包裹。接着,“六街帘幕疏疏”则描绘了街道上稀疏的帘幕,与雪景形成对比,增添了一种空灵的氛围。“断桥红板,小帘黄布,一齐映入冰壶”,诗人巧妙地将断桥、红板、小帘、黄布等元素融入雪景之中,不仅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层次,也赋予了场景以生命力。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仿佛读者可以亲身体验到那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冬日景象。“幽人无个事,閒屏当、吟轩钓车”则描绘了一个闲适的隐士形象,他或许正在屏风前欣赏着窗外的雪景,或是沉浸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或是享受着垂钓的乐趣。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与外面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凸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桓家寒具,王郎水厄,活火沸风炉”这一句,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文化内涵。这里可能是在描述一种特定的饮食场景,或者是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些历史元素的融入,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具有深度和历史感。“女墙上、霞笼积素,藐姑仙子,春透肌肤”这一句,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雪景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霞光笼罩在女墙之上,仿佛是仙女降临,给这寒冷的冬日带来一丝温暖和生机,暗示着即使在严冬,也有春天般的希望和美好。“明妆酒晕,檀腮茜捻,江天此景难图”这一句,诗人通过“明妆酒晕”这样的比喻,描绘了女子的美丽容颜,与雪景相映成趣,增添了画面的美感。同时,“檀腮茜捻”也暗示了女子的娇羞之态,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最后,“诗颠兼酒恼,听滴沥、邻家玉蛆。谁堪共饮,街南且拉诸狗屠”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饮酒赋诗的热爱,以及对于能够与志同道合之人共享这份乐趣的渴望。通过“邻家玉蛆”的形象,诗人似乎在邀请周围的邻居一同分享这份快乐,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冬日雪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情趣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和哲思的画面,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和深情厚意。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