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别
送别
写景
咏物
抒情
情感
闺怨
怀古

赏析

这首《夜飞鹊·代妓赠别》是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以第三人称视角描绘了一位女子对即将远行的恋人的深情告别。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女性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官桥几丝柳,绾住兰舟”,开篇以官桥边的柳树与即将启程的船只为背景,柳树的柔韧与船只的坚定形成对比,暗示着女子对恋人的不舍与牵挂。接下来,“含泪暗上津楼”一句,直接点明了女子内心的哀伤与不舍,她悄悄登上高楼,试图借高处的视野来延缓离别的痛苦。“枇杷门掩东风暮,曾拚睡暖鸳裯”描绘了女子与恋人共度的温馨时光,以及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枇杷门象征着两人共同的记忆之门,而“曾拚睡暖鸳裯”则表达了他们曾经共享的甜蜜与温暖,即使在夜晚也难以忘怀。“流莺替人传恨,向风前絮语,百种难休”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流莺赋予了传递情感的能力,它们在风中低语,诉说着无法言说的离愁别绪。这一句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深化了情感的层次。“玉簪恩重,卸将来、懒节离讴”中,“玉簪”作为女子的饰品,象征着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女子却感到疲惫与无力,不愿意再唱起离别的歌曲,表现了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道有人拘管,何事到旗亭,惯惹閒愁”这一句表达了女子对恋人的担忧,担心他被外界因素束缚,无法自由地追求幸福。同时,也暗示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与牵挂,即使他在远方,她的思绪仍会不自觉地跟随。“记否连宵踪迹,雨天中酒,月地梳头”通过回忆过去的共同经历,如连日的相聚、雨中的饮酒、月下梳妆,进一步强化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故事的丰富性,也加深了读者对两人关系的理解。“落花城内,马蹄红、蹴满铜沟”描绘了离别场景的凄美,落花飘零,马蹄声声,铜沟中积满了尘土,象征着离别的哀愁与无奈。这一景象既是对现实的写照,也是对情感的隐喻。最后,“只琐窗归去,莫教轻漏,客馆风流”表达了女子希望恋人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珍惜时光,不要轻易错过每一次相聚的机会。琐窗归去,意味着女子的离去,同时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与憧憬。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古代女性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恋人的深深眷恋与不舍。陈维崧以其独特的文笔,成功地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词成为了表达离别之情的经典之作。

陈维崧

1701首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骈文作家。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