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峰
云
外
庵
和
韵
四
景
四
首
(
其
四
)
衲
被
蒙
头
宿
火
红
,
雪
寒
愁
听
上
方
钟
。
开
门
忽
怪
山
为
海
,
万
叠
银
涛
露
一
峰
。
写景
写雪
写山
寒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里山间庵舍的静谧与壮丽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变换与诗人内心的感悟。首句“衲被蒙头宿火红”,以朴素的语言勾勒出僧人夜宿庵中的场景,衲被覆盖着头,火炉中燃起的火焰映红了四周,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这不仅体现了僧人的简朴生活,也暗示了他们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与安顿。次句“雪寒愁听上方钟”,描述了外界环境的寒冷与雪景,以及僧人在深夜听到远处寺庙传来钟声时的思绪。这里的“愁”字并非忧愁之意,而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第三句“开门忽怪山为海”,是全诗中最富有想象力和视觉冲击力的一句。随着门的开启,原本熟悉的山峦瞬间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种转变既是对自然景观的夸张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它象征着诗人面对自然奇观时的震撼与惊喜,同时也隐含着对人生变化无常的深刻理解。最后一句“万叠银涛露一峰”,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深化。在一片银白色的海浪中,仅有一座山峰露出水面,仿佛是天地间唯一的静止点,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也寓意着在浩瀚宇宙中个体的存在与独特性。这一句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哲思,让人回味无穷。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将冬日山间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惟则
54首
元僧。俗姓谭。得法于明本。辟吴城东北隅废圃为方丈,名师子林。又尝遁迹松江之九峰。工诗。有《师子林别录》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