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写景
节日
咏物
抒情
哲理
山水
怀古
节日
浴佛日
写雨
宗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在雨后丛林中,万木葱茏,恰逢浴佛节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与宗教的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首联“丛林万绿雨中新,浴佛相传到此辰”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仿佛读者已置身于那片被雨水洗涤过的绿色世界之中,感受着古老习俗的传承。接着,“净土金轮生色相,祇园宝座号天人”两句,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佛教中的净土与金轮、祇园与宝座等元素融入自然景观中,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也暗示了人们内心世界的纯净与超脱。这里,“净土”与“祇园”既是现实中的地点,也是精神上的寄托,而“金轮”与“宝座”则象征着佛教信仰的核心与权威。“翻经并拟归宗教,说法谁当悟后身”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宗教教义的探讨与追求,以及对个人修行与觉悟的期待。诗人似乎在思考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聆听教诲来净化心灵、寻求真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在如此深奥的教义面前,又有谁能真正领悟其精髓,达到内心的觉醒与升华呢?最后,“定久诸缘俱尽息,更于何地拂埃尘”两句,以禅宗的智慧收尾,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清净。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冥想与修行之后,一切外在的纷扰与杂念都将归于宁静,心灵得以解脱。诗人在这里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在经历了世俗的尘埃与喧嚣之后,何处才是真正的清净之地?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反思,也是对整个生命旅程的深刻思考。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丛林的清新景象,巧妙地融入了佛教文化与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宗教、自我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洞察与感悟。它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与宗教美的诗歌,更是对生命意义与精神追求的深度探讨。

猜您喜欢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雨中(其三)
元末明初·蓝仁
燕仆多空垒,莺僵在远林。春霜晴不久,社雨冷难禁。妄动徵前失,深藏异此心。故山栖老鹤,永夜自长吟。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