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
荒
后
为
吴
令
公
作
东
南
民
力
久
堪
怜
,
菜
色
何
曾
似
近
年
。
老
稚
不
禁
途
有
殍
,
流
离
多
是
突
无
烟
。
三
城
未
下
蠲
租
诏
,
十
郡
都
烦
劝
赈
钱
。
此
日
孓
遗
方
记
忆
,
江
头
曾
挽
令
公
船
。
离别
悼亡
民生关怀
思乡怀旧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明朝时期社会底层人民在灾荒年份的苦难生活。诗人以“东南民力久堪怜”开篇,点明了南方地区长期以来人民生活困苦的事实。接着,“菜色何曾似近年”一句,对比强调了近年灾荒之严重,使得百姓的饥饿程度前所未有。“老稚不禁途有殍,流离多是突无烟”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画面:老人和孩子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倒在路旁;四处可见因灾荒而流离失所的人们,他们的家中早已断炊,炊烟不再升起。这种描述深刻地揭示了灾荒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残酷打击。“三城未下蠲租诏,十郡都烦劝赈钱”则指出政府应对灾情的不力。在三个城市还未被攻克的情况下,政府并未免除租税,反而需要动用大量赈济款项来救助受灾的十郡。这反映出当时官府在面对大规模灾荒时的应对机制存在明显问题,未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援助。最后,“此日孓遗方记忆,江头曾挽令公船”表达了对过去救助行动的怀念与期待。在灾荒之后,人们开始回忆起曾经的救援行动,希望未来能再次得到类似的帮助。其中,“令公船”可能是指官方或民间组织用于救援的船只,这一细节体现了人们对过往救援行动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未来救助的期盼。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比手法,展现了灾荒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深重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府在灾害应对方面的局限性,以及人们对救助行动的深切期待。
猜您喜欢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元·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鹧鸪天
宋·王诜
才子阴风度远关。清愁曾向画图看。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新路陌,旧江干。崎岖谁叹客程难。临风更听昭华笛,簌簌梅花满地残。
恻恻吟(其四十一)
明·彭日贞
琴心永托伴閒居,远别犹勤一纸书。弹指转缘伤浅促,文君无望诔相如。
满江红·题子危南窳春牧图,即用其见投韵
清末近现代初·冯煦
城上春阴,正俯仰、今古自斟。菰芦外、软红如驶,烟语重寻。万里乾坤无伯乐,龙媒伏枥孰知音。算此情、遥挹石湖仙,深复深。扶桑梦,伤我心。槃阿啸,且孤吟。奈一鞭斜炤,触拨尘襟。.....
次韵子瞻送顾子敦河北都运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儒者给事中,顾公甚魁伟。经明往行河,商略颇应史。劳人又费乏,国计安能已。成功渠有命,得人斯可喜。似闻阻饥馀,恶少惊邑里。启钥探珠金,夺怀取姝美。部中十盗发,一二书奏纸。西.....
高阳台·右台埽墓,郁郁悲怀。绵绵细雨,坟前留连久坐,不禁泪下
清·许禧身
草色含春,梅枝带露,数行垂柳眉生。凹凸云山,观来翠黛千层。疏篱茅屋闻厖吠,听流泉、断续低鸣。墓门横。触目伤情,何日能平。秋心结就何时解,叹朝朝暮暮,只自眉颦。绞结中肠,丝.....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