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
写景
情感
送别
山林景物
晚秋或暮色
山水歌
游历送别歌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游历白沙庵僧舍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首句“偶展登临兴”,诗人不经意间发现登高远望的乐趣,心情随之飞扬。接着“攀萝到上方”,生动描绘了攀登的过程,通过“攀萝”这一细节,既展现了山路的崎岖,也暗示了诗人对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江流送今古,僧话杂兴亡。”这两句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巧妙结合,江水仿佛承载着时间的流转,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迭,而僧人的话语中,既有对过往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思考,蕴含深意。“漱罢水泉冷,听沉山磬凉。”诗人通过亲身经历,感受了水泉的清凉与山中钟磬声的宁静,这种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领悟和内心世界的纯净。最后,“归来林坞夕,高处尚斜阳。”描绘了一幅日落时分,诗人从山中归来,夕阳余晖洒在林间小径上的画面,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寓意着心灵的归宿与满足。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游历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黄景仁

1183首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猜您喜欢

送吴亚卿复致政归螺江
明·陈炜
五十馀年任畏途,尔来归兴逐莼鲈。风摇双佩辞三殿,云引孤帆入五湖。荔酒醉眠花下榻,茶烟吹起竹边厨。白头富贵人间少,况复身閒一事无。
建隆寺题壁
清·佛旸
建隆何代寺,彰武旧招提。一径秦松里,孤云蜀岭西。台荒花落去,客至鸟空啼。落日江峰远,微吟过小溪。
赠范信中
宋·吕本中
异时携客醉公家,蜡烬堆盘酒过花。万里溪山隔春事,十年风景困胡沙。郑庄好客浑如昨,何逊能诗老更佳。但得尊前添一笑,莫言漂泊在天涯。
作尉鄠郊送进士潘为下第南归
唐·郑谷
归去宜春春水深,麦秋梅雨过湘阴。乡园几度经狂寇,桑柘谁家有旧林。结绶位卑甘晚达,登龙心在且高吟。灞陵桥上杨花里,酒满芳樽泪满襟。
和威宁珍上人韵
元·耶律楚材
十载西游志已灰,南征又自大梁回。扶持佛日惭无力,赞翊皇风愧不才。旧约未能林下去,新诗常寄日边来。何时杖履烟霞里,一笑伸眉得共陪。
甥嘉北采出其谒逢干庙之作予为和之嘉时谪茂州判
明·李梦阳
汝谒双忠庙,徘徊几度吟。暴云连海白,积水带城阴。自抆看碑泪,谁知驻马心。未须悲远窜,不死是恩深。
告别晦庵晦庵有惜别语因用张志和答陆羽问作诗呈之
宋·赵蕃
负笈初忘道阻长,求船翻为岁奔忙。一尊故惜时重与,四海当知别未尝。渭北江东无异辙,太虚明月本同光。属公忽讳轻为别,遣客仍知醉不忘。
紫霄社送友人十八韵
明·卢宁
短短珊瑚枝,小小琼瑛砚。论心紫社坛,执卷梯云巘。东壁奎文呈,西屿风声剪。蘼芜山色连,杜若秋江浅。义重别良难,盟深语自显。君行白日暮,山色画图展。重载良纷纷,征车多幝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