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并
序
(
其
七
十
五
)
先
因
崇
福
德
,
今
日
受
肥
胎
。
果
报
迎
先
种
,
桥
梁
预
早
开
。
夺
我
先
时
乐
,
将
充
死
后
媒
。
改
头
换
脚
面
,
知
作
阿
须
来
?
悼亡
因果报应
寓意哲理
歌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因果报应与人生轮回的主题。“先因崇福德,今日受肥胎。” 开篇即点明了因果关系,认为过去的善行(福德)会带来现在的福报(肥胎),暗示了人生的因果循环。“果报迎先种,桥梁预早开。” 进一步阐述因果报应的必然性,如同播种与收获的关系,预示着为未来的果报铺路,就像提前架设桥梁一样,为未来的连接做好准备。“夺我先时乐,将充死后媒。” 描述了生命中的得失,指出在追求现世快乐的同时,也可能在无形中消耗了未来的福分,仿佛是在为死后的世界积累媒介或资源。“改头换脚面,知作阿须来?” 最后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似乎在探讨生命的本质与变化,以及个体在不断变化中是否能认识到自己的真实目的或命运,引人深思。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的因果律、得失观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展现了王梵志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王梵志
353首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俪诗风有一定冲击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收诗348首。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