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园
写景
抒情
惜时
山水

译文

我满怀失望的拄杖回家,崎岖的山路上草木丛生。
山涧小溪清澈见底,可以用来洗去尘世的污垢。
滤好家中新酿的美酒,杀一只鸡来款待邻里。
日落西山室内昏暗不明,点燃荆柴来把明烛替代。
欢乐时总是怨恨夜间太短,不觉中又看到旭日照临。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之五,反映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和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以及自己简单、自足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对世俗纷争的超脱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开篇即以独自驾车回归田园的情景,设定了一种寂寞而又坚定的情感基调。崎岖的山路和密布的荆棘树木,为诗人提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间。“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这里描述的是诗人在清澈而浅的山涧中洗脚的情景。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象征着诗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放松。“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诗人用自己酿造的新酒,与几只鸡为伴,展现了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局”字有聚集、团圆之意,也映射出诗人对这种平静生活的向往。“日入室中闇,荆薪代明烛。”随着太阳的下沉,房间渐渐昏暗,而诗人则用荆棘作为灯火,这种生活虽然简陋,但也自有一种宁静和安详。“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快乐时光的珍惜,因为这些平凡而又纯粹的日子转瞬即逝。至于“天旭”,这里可能指的是星辰,也可以理解为夜晚的到来,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诗人的深沉感慨。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田园生活,以及他对这种生活的珍视与享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陶渊明

138首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