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夜
池
边
杨
柳
碧
婆
娑
,
渐
觉
轻
寒
透
薄
罗
。
依
枕
梦
回
虫
语
乱
,
卷
帘
风
定
月
阴
多
。
香
销
炉
冷
更
初
转
,
夜
静
秋
高
雁
乍
过
。
好
景
教
人
眠
未
得
,
新
诗
写
就
且
长
哦
。
写景抒情
秋节写景
夜晚写景
咏柳
抒怀
赏析
这首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秋夜》由费墨娟所作,描绘了秋夜的宁静与清凉。首句“池边杨柳碧婆娑”,以生动的意象描绘出池塘边的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婆娑的姿态,给读者带来一种清新自然的画面感。“渐觉轻寒透薄罗”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凉意,暗示着诗人感受到的微微寒气穿透了单薄的衣裳,让人体会到季节的转换和肌肤的微妙感受。“依枕梦回虫语乱,卷帘风定月阴多”两句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切换,以及虫鸣和月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梦醒后的虫声嘈杂,而卷起窗帘后,月光洒落,风已止息,月影斑驳。“香销炉冷更初转,夜静秋高雁乍过”写的是室内景象,香炉中的香烟已消散,炉火冷却,夜晚的寂静中,偶有大雁飞过,增添了秋夜的空旷和孤寂。最后,“好景教人眠未得,新诗写就且长哦”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秋夜景色的欣赏,然而美景却使他难以入眠,灵感涌现,决定将这秋夜的感受化为诗句,长久吟咏。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景象,情感深沉,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敏感与热爱。
猜您喜欢
东吴棹歌四首(其一)
明·汪广洋
太湖茫茫水拍天,吴侬只惯夜行船。《竹枝》歌罢灯将灭,风雨潇潇人未眠。
院中夜直
元·范梈
此身只似到南州,莎草寒鸡一片秋。后夜玉堂谁上直?料应少睡更多愁。
出游
宋·陆游
举世谁能伴我闲,出游随处一开颜。系船扛鼎将军庙,秣蹇流觞内史山。小市况经摇落后,高城回望莽苍间。归来灯火湖塘晚,指点柴门未上关。
月夜与蔡济忠曹公会汎舟自水东归
宋·张孝祥
一舸驾长风,银河此路通。波光连月白,烛影到江红。五岭经星外,千山飓雾中。不知今夜赏,更有几人同。
次儿辈戏商卿设醴韵二首(其二)
宋·陈造
将命长须脚未移,联翩客马已来齐。菊花旋采浮云液,罗幕宽围护麝脐。醉里有诗皆虎凤,区中无物不虫鸡。主宾等是龙津客,未分金鳞卧瓮齑。
宿郭乡丈书轩(其一)
明·石宝
三回得上寿萱堂,醉卧当年坦腹床。枸杞通灵篱畔药,龙涎拂面坐中香。主人爱客谁弹剑,贱子悲歌亦绕梁。岐路明朝又离别,云霄万里意徒长。
卧疾
唐·白居易
闲官卧疾绝经过,居处萧条近洛河。水北水南秋月夜,管弦声少杵声多。
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
唐·杜牧
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故国杳无千里信,綵弦时伴一声歌。驰心秖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