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绿
穿
节日
端午节
写景
写物
写花
抒情
夏令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端午节的热闹与传统习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节日氛围。词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端午节期间的各种活动,如饮美酒、赏花、吃粽子、佩戴五色丝线和长命缕、捣丹砂、试验蛇医、悬挂灵符、戴钗首、画龙舟、凭栏远眺、手持宝扇、观看艾人和茧虎的竞技等。词的开篇“过了樱厨酒”,点明了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之一——饮酒,随后通过“又兰风、吹来暑节”一句,巧妙地将季节变化与节日氛围融合,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节日的循环。接下来,“小圃榴红萱草绿,桃印新悬室斗”描绘了端午时节园中的景象,石榴红艳、萱草青翠,桃印新挂,室斗(可能指门上的装饰)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五色丝穿长命缕,捣丹砂、试验蛇医守”则体现了端午节驱邪避疫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穿五色丝线、捣丹砂等仪式,祈求健康平安。接下来的“灵符小、戴钗首”进一步强调了端午节的神秘色彩和对吉祥的追求。“朱旗画楫波心走”描绘了划龙舟的壮观场面,龙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疾驰,象征着力量与团结。而“记凭栏、个人蓦见。玉垂双手”则可能是对某个特定场景或人物的回忆,增加了情感的深度。“凤尾香罗衫子薄,如燕身材恰受”通过服饰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轻盈与优雅,同时也反映了端午节期间的穿着习俗。“擎宝扇、凉生袖口”则体现了人们在炎炎夏日中寻求清凉的方式,手持宝扇不仅实用,也增添了一种古典的美感。最后,“道了胜常闲试剪,看艾人、茧虎争妍丑。粉团射、唐宫牖”则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描述了端午节期间的其他活动,如剪纸、制作艾人和茧虎、射箭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乐趣,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成功地捕捉了端午节的精髓,展现了这一传统节日的多彩面貌和深厚文化内涵。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念奴娇·中秋对月,次李汉老韵三阕(其五)十六岁作
明·夏言
隔岁佳期,向此夜、试把金尊斟绿。据我胡床三弄笛,簌簌桂华零粟。光满璚楼,寒生银瓦,是处神仙屋。虚檐影转,坐夜风动庭竹。露华冷浸衣巾,银潢低泻,倒挂长空瀑。何处萧声惊鹤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