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
谪
海
外
久
矣
蒙
恩
徙
郴
所
寓
适
与
苏
仙
邻
暇
日
携
儿
徜
徉
历
览
遗
集
因
阅
本
传
不
载
致
仙
之
因
特
以
事
母
尽
孝
行
耳
自
古
仙
真
得
道
如
吴
真
人
之
流
未
有
不
由
此
而
致
者
世
人
不
知
出
此
多
弃
遗
父
母
入
深
山
穷
谷
中
父
母
冻
饿
不
恤
也
以
此
求
道
去
仙
远
矣
因
成
二
小
诗
题
之
壁
间
庶
亦
少
警
欲
学
道
而
忘
其
亲
者
(
其
一
)
打
包
行
脚
为
寻
真
,
偶
与
苏
仙
作
近
邻
。
万
里
移
来
今
有
伴
,
叩
门
时
许
访
幽
人
。
亲情
抒情
母爱
励志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苏仙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道家修行与孝道关系的思考。首句“打包行脚为寻真”,描绘了诗人为了追求真理而四处游历的形象,体现了对道家精神的向往。接着,“偶与苏仙作近邻”一句,点明了诗人与苏仙的相遇,苏仙在道教中常被尊为神仙,此处暗含了诗人对苏仙修为的推崇。“万里移来今有伴,叩门时许访幽人。”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诗人与苏仙之间的关系,通过“万里移来”和“今有伴”的对比,强调了相遇的偶然性和珍贵性,同时也暗示了两人之间可能存在的精神交流与心灵契合。诗人希望有机会拜访苏仙,寻求更深的智慧和指引,体现了对道家智慧的渴望。最后,“自古仙真得道如吴真人之流未有不由此而致者”一句,诗人引用了历史上的道家先贤作为例证,强调了通过遵循一定的路径或方法(此处可能指的是孝道、修身等)才能达到得道成仙的境界。这不仅是对苏仙的赞美,也是对道家修行原则的一种肯定。“世人不知出此多弃遗父母入深山穷谷中父母冻饿不恤也以此求道去仙远矣”这一段,诗人直指现实中的问题,批评了一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道而抛弃父母,忽视家庭责任的行为,认为这种做法与成仙之路背道而驰。通过这样的反思,诗人呼吁人们在追求精神提升的同时,不应忘记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体现了儒家伦理与道家修行的融合。“因成二小诗题之壁间庶亦少警欲学道而忘其亲者”表明了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即希望通过这些文字提醒那些想要学道却忽视亲人的人,鼓励他们在追求精神成长的同时,也要珍惜和尊重家庭关系,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道德的关怀。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敬仰,也蕴含了对个人修养、家庭责任以及社会伦理的思考,是一首兼具哲理与情感的作品。
李光
522首
一作字泰定,南宋名臣、文学家、词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阳王李琎之后。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调知开化县,移知常熟县。累官至参知政事,因与秦桧不合,出知绍兴府,改提举洞霄宫。绍兴十一年(1141年),贬藤州安置,后更贬至昌化军。秦桧死,内迁郴州。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复左朝奉大夫。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致仕,行至江州卒,年八十二。宋孝宗即位后,赠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有前后集三十卷,已佚。又有《椒亭小集》、《庄简集》等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寄福建杜廉访使君
元·范梈
臬府群工表,言官百世公。君王资稷契,台阁起黄龚。吴越联闽服,蛮夷偃汉风。九州诸道右,一柱众流中。虎豹精神肃,豺狼道路通。青冥行劲锐,白日贯精忠。斧绣扬秋隼,泉阿达夜蛩。壶.....
送聘儒侄秋试
宋·袁说友
八月灵槎万里秋,乘风得隽要遨头。吾家连已跻儒级,汝业今宜济巨舟。掘井莫令嗟九仞,善刀终自见全牛。儒冠岂解真相误,有志应当万户侯。
挽夏继军联
清·左宗棠
壮志挽宗邦,剧时犹带吴钩看;宦游悲末路,老去方知蜀道难。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