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化
甲
辰
七
夕
立
秋
有
作
立
秋
逢
七
夕
,
不
减
岁
朝
春
。
天
上
佳
期
协
,
人
间
俗
事
新
。
炎
凉
俄
代
序
,
时
节
并
催
人
。
萧
瑟
梧
桐
叶
,
相
随
野
鹊
频
。
秋节
七夕节
写景
抒情
怀古
节气的变化
赏析
这首诗《成化甲辰七夕立秋有作》由明代诗人张宁所作,巧妙地将七夕与立秋这两个传统节日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自然更替与人间情感的交织。首句“立秋逢七夕,不减岁朝春”,开篇即点明了主题,立秋与七夕相遇,虽是秋季的开始,却并未减少节日的欢乐气氛,仿佛春天依然在心中。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立秋的凉爽与七夕的热闹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清新又热烈的氛围。接着,“天上佳期协,人间俗事新”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节日的氛围。天上指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佳期协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祝福;人间俗事新,则暗示着人们在节日中对生活的新期待和新开始。这两句通过天上与人间的对比,展现了节日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炎凉俄代序,时节并催人”则转入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炎凉代表了季节的交替,俄代序意味着时间的短暂,而时节并催人则表达了岁月不待人的现实。这两句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短暂的深刻反思。最后,“萧瑟梧桐叶,相随野鹊频”描绘了一幅秋日景象,梧桐叶的萧瑟与野鹊的频繁鸣叫,既渲染了秋天的凄美,也寓意着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这一景象与前文的节日欢庆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深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立秋与七夕的巧妙结合,以及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独特理解与情感寄托,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关怀。
张宁
1151首
一作芳洲,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