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
写景
地点
山水
咏物
抒情
情感
赞颂
秋节
洞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七星岩这一自然奇观的壮丽与神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七星岩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巧妙融合,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首联“天开洞府亦奇哉,白石磷磷磊欲颓”,开篇即以惊叹之语,赞美七星岩洞府的奇特与壮观。白石如磷,层层叠叠,仿佛随时可能倾塌,营造出一种既震撼又略带危险的氛围。颔联“一线羊肠通紫砚,三龛象迹现如来”,进一步描绘了七星岩内部的复杂地形与神秘景象。一条狭窄蜿蜒的小路,如同羊肠般曲折,通向深邃之处,仿佛通往紫色的砚台,暗示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或智慧的存在。而三龛中显现的象迹与佛像,更增添了宗教与文化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神圣感。颈联“云封药蔓迷樵径,风送荷香入酒杯”,则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展现了七星岩的静谧与清幽。云雾缭绕,药草蔓生,使得小径难寻;微风吹过,荷香飘散,沁人心脾。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仙境之中。尾联“尘境不如仙境好,可堪民力竭楼台”,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对人类过度开发的反思。在诗人看来,尘世的繁华与劳碌远不及这仙境般美好,甚至不惜耗费民力去建造楼台,却忽略了自然本身的珍贵与魅力。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七星岩的自然之美,也蕴含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度的作品。

张嗣纲

230首
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