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韵
郎
中
弟
见
寄
(
其
二
)
病
着
先
寻
丘
首
地
,
林
松
已
约
野
僧
栽
。
他
年
地
下
从
诸
老
,
何
必
人
间
咏
八
哀
。
抒情
怀古
写景
咏物
哲理
病中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李弥逊所作,名为《次韵郎中弟见寄(其二)》。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似乎在病中,心境有些沉重,但他并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而是选择了超然物外的态度。“病着先寻丘首地”,这里的“病着”表达了诗人的身体状况,他因为生病而不能出行,这种无奈和不便也反映出了诗人当时的情绪。然而,他没有沉溺于这种情绪之中,而是转向了更为超脱的事情,即寻找安葬之地。这一行为显示出诗人对于生命结束后事的考虑,体现了一种对死亡坦然的态度。“林松已约野僧栽”,这一句则描绘了诗人对于未来的安排。他已经邀请了一位隐居在山林中的僧侣(野僧)来帮助他选择并栽培墓地周围的树木。这里的“林松”象征着长寿与坚韧,通过这种安排,诗人似乎是在用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未来某种形式的期待。“他年地下从诸老”,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另一种态度,即在死后,他希望自己能像古人一样,安然地长眠于地下。这里的“诸老”指的是古代的先贤或历代之人,他们都已经去世,安葬于地下,而诗人希望自己的结局也能够如此平和。“何必人间咏八哀”,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的豁达心态。他认为没有必要在人间过多地表达悲伤或哀悼之情。这里的“八哀”可能指的是古代对于死者的各种哀悼之词,或者是对于生命消逝的不同形式的感叹。而诗人却选择了超脱,他不愿意让生者为他而悲伤,希望能够得到一种自然而然的安宁。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病中思考和对待死态度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接受,更是一种对于生与死哲学思考的呈现。
李弥逊
779首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