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
殿
绿
怀古
写景
咏物
情感
离别
地点
秋节
山水

赏析

这首《台城路》是清代诗人李慈铭所作,描绘了台城西畔的景象,以及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过往与现实的深刻思考。首句“凤城西畔前朝事”,点明地点与时间背景,暗示了故事发生于古代京城的西边,引出对往昔的追忆。接着“禊春又联吟侣”描绘了一幅春日里文人雅士聚会吟诗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松合香台,草侵荒殿,撩乱风幡铃语”几句,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隐喻着历史的更迭与人事的沧桑。松树与香台、荒草与宫殿的对比,以及风幡铃语的撩乱,都透露出一种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杏花过雨,正蓝子摇红,丁香含素”描绘了雨后杏花盛开、蓝子(可能指果实)摇曳、丁香含苞待放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庭院深深,磬声不隔燕莺路”则进一步渲染了宁静而和谐的环境,燕莺的鸣叫与磬声交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藏云洞今在否。登临孤客迥,难寄愁处”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当前孤独处境的感慨。藏云洞是否还在,成为了一个象征,隐含着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追寻与失落。“柳绿芦沟,云开蓟镇,依旧青山无数”以柳绿、芦沟、云开、蓟镇的景色,展现了一种虽历经变迁,但自然之美的永恒不变。最后,“悲歌倦旅,看禅榻茶烟,鬓丝如许”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疲惫与对禅宗智慧的向往,以及岁月流逝、白发苍苍的无奈与感慨。“好片斜阳,暮钟催客去”以夕阳与暮钟作为结语,既是对一天结束的描述,也是对诗人即将离开此地的暗示,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处境的感慨。

李慈铭

325首
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后改今名,字爱伯,室名越缦堂。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