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
史
二
首
(
其
一
)
汉
代
非
良
计
,
西
戎
世
世
尘
。
无
何
求
善
马
,
不
算
苦
生
民
。
外
国
雠
虚
结
,
中
华
愤
莫
伸
。
却
教
为
后
耻
,
昭
帝
远
和
亲
。
咏史
怀古
忧民
抒情
历史感慨
汉朝朝政
译文
汉朝的和平政策并非长远之计,西部的戎族世代纷扰不断。
他们不寻求良驹,百姓的生活并未因此而得到改善。
对外结下的虚假盟约,国内的愤怒无法得到宣泄。
结果反而成为后人的耻辱,汉昭帝时期远嫁和亲以求和平。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情感的诗篇。诗人通过历史的镜鉴,表达了对汉代和亲政策的反思与批评,并由此展开对当时国策的深刻思考。"汉代非良计,西戎世世尘。" 这两句直接指出了汉朝与西域诸国和亲的政策并非上策,这一历史举措导致了长期的边患,国家资源耗费,却未能根本解决问题。"无何求善马,不算苦生民。" 这里诗人进一步点出,汉代为了巩固与西域的关系,甚至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去追求良马,这种政策失策显然忽视了民众的痛苦。"外国雠虚结,中华愤莫伸。"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国际局势的无奈感受,外来的敌对势力如影随形,而中原人民却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抗争。"却教为后耻,昭帝远和亲。" 最后的两句则是对历史教训的一种反思,认为当年汉朝昭帝的和亲政策最终成为了后世所讥笑的对象,这一举措被视作是国家的耻辱。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和亲策略的批判,隐含了诗人对于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与忧虑。
张祜
501首
张祜(约785年—849年?),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人们认为这是诗谶。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猜您喜欢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古歌
汉·两汉乐府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即事四首(其四)
宋·陆游
放翁老去未忘情,镜里森然白发生。一片常愁见花落,三声最怕听猿鸣。年年双只路傍堠,夜夜短长城上更。晚悟一条差似可,孤舟渔火看潮平。
江夏八咏(其五)奇章亭
宋·贺铸
亭揭奇章榜,斯民孰去思。多惭羊叔子,涕泗岘山碑。
避寇即事十二首(其二)
宋·左纬
遥闻乌合辈,数十破钱塘。故是升平久,胡为守备亡。天诛初不暴,贼势尚云张。作过古来有,未宜忧我皇。
读邯郸野老卫河谣小述三首(其二)
明·孙承恩
老人诗句不支吾,为泣民穷泪眼枯。何当录上献天子,便是当年郑侠图。
还都道中诗三首(其三)
南北朝·鲍照
久宦迷远川,川广每多惧。薄止闾边亭,关历险程路。霮䨴冥寓岫,濛昧江上雾。时凉籁争吹,流荐浪奔趣。恻焉增愁起,搔首东南顾。茫然荒野中,举目皆凛素。回风扬江泌,寒□栖动树。太.....
春晚客怀七首(其七)
元末明初·王冕
贾谊治安策,虚劳渎圣明。人民正凋瘵,豺虎恣纵横。白水沈南国,青山没上京。吾儒无可奈,老泪向天倾。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