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
金
门
二
首
(
其
一
)
秋
水
漫
,
鸭
阵
怯
波
分
散
。
乌
桕
红
飞
霜
叶
乱
,
夕
阳
山
一
半
。
云
被
晚
钟
敲
断
,
两
两
归
舟
相
唤
。
烟
月
满
湖
人
不
管
,
画
桡
齐
占
岸
。
写景
秋天
山水
云
夕阳
归舟
画桡
乌桕
霜叶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湖畔的宁静画面。首句“秋水漫”点明季节与环境,秋水泛滥,渲染出一种辽阔而深邃的氛围。接着,“鸭阵怯波分散”以鸭群为视角,生动地展现了水面波光粼粼,鸭子们因波浪而惊散的情景,形象地描绘了水面上的动态美。“乌桕红飞霜叶乱”一句,将乌桕树的红叶与霜打的落叶交织在一起,色彩斑斓,展现出秋天特有的景象。同时,“乱”字生动地表现了落叶纷飞的动态,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感。“夕阳山一半”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山色半隐半现的景象,既烘托了时间的流逝,也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云被晚钟敲断”一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结合,晚钟声打破了云层,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活动的交响乐章,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两两归舟相唤”描绘了湖面上两艘小船相互呼唤的情景,温馨而和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烟月满湖人不管,画桡齐占岸”则以烟雾缭绕、月光洒满湖面的景象,以及画桨并排停靠岸边的画面,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留恋。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秋日湖畔图景,展现了自然之美与生活之趣,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项鸿祚
221首
项鸿祚(1798~1835),清代词人。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字莲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项鸿祚论词认为:“夫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声,声分调,亦犹春庚秋蟋,气至则鸣,不自知其然也。”(《忆云词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说:“幼有愁癖”,从他的写作实践看,他多写伤心之词,愁苦之音。如“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湘月》)、“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清平乐〕《元夜》),可见一斑。他的词出入于五代、两宋之间,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艳、婉转幽深的特色,与纳兰性德、蒋春霖的词风较近。谭献《箧中词》评为“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缺点在于题材狭窄,且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朱孝臧《彊村语业》评:“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项词的创作特点和局限所在。原名继章,后改名廷纪,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两应进士试不第,穷愁而卒,年仅三十八岁。家世业盐筴,巨富,至君渐落。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他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词甲乙丙丁稿》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猜您喜欢
秋日湖堤晚眺
清·高望曾
疏柳蝉声急,秋风几度过。此时残暑退,何处晚凉多。流水碧如泻,夕阳红渐趖。吴娃荡舟出,采采听菱歌。
湖上归舟即景
清·刘霖
野树悬青嶂,惊鸿入紫冥。溪光收落日,村火起寒星。匹马三叉路,孤帆十里亭。行从归客晚,蒲柳望中零。
静观堂十偈(其九)
宋·汪晫
有时检点旧閒游,出岫行云野渡舟。蓦地静中消息好,夕阳西下水东流。
入深
清·爱新觉罗·弘历
谷抱山还叠,行行渐入深。居然参理窟,飒尔对寒林。云里辨峰影,冰间涩瀑音。迫霄精舍搆,涯涘许谁寻。
江天阁
明·张位
片帆烟雨暮潮间,山在江心楼在山。波影垂寒新石塔,钟声破寂旧松关。好峰当面雪明灭,流水何情客往还。树外夕阳城市近,喧闻车马抗尘颜。
山门六题寄圣俞(其二)夕阳岩
宋·张献民
岩下夕阳烛已然,岩腰斜照光犹射。暮云残霭不能遮,始信仙居无昼夜。
南山三绝句(其二)
明·殷奎
南山万叠为吾开,一日支颐看几回。最是夕阳时好看,几人閒处解看来。
湖上
元·薛汉
一舸泛霜晴,湖波寒更清。平堤连野色,远市合舂声。尘土浪终日,山林负半生。回头夕阳外,烟渚白鸥轻。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